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钟炳文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1-01-11 19:16:01

钟炳文

钟炳文,畲族,浙江泰顺县罗阳镇人,党员,大专学历。在几十年的民族工作岗位上,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基层调研,热心服务畲族群众,是全省为数不多的老民族工作者。荣获县级“优秀共产党员”、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从事宗教工作20年”等荣誉称号。

个人简介

钟炳文,1956年10月出生,浙江泰顺县罗阳镇北外村人,畲族,1978年8月参加工作,先是百丈中心校任教,次年即调县实验小学。1983年秋考取中南民族学院政治专业,带薪脱产读书2年。1985年7月分配县委统战部从事民族工作至今。斗转星移,即将30年过去,一直在做民族工作。这期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民族科长,民宗局副局长,民族宗教科科长。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为畲族兄弟服务,尽职尽责,无怨无悔。在全县、全市,乃至全省民宗系统,都是为数不多的老民族工作者。

热爱民族工作

钟炳文是一个畲族公民,小时候常听父母说起,在旧社会畲族人民生活贫困,无社会地位,住高山深谷,受欺侮。是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府,才使畲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自己读书,考上中专、大学,走上工作岗位,是党的培养,是党的恩情。所以1985年秋,当他从中南民族大学毕业,便投入到了统战部民族工作中。钟炳文说:“民族工作,要与畲族人民群众打交通,畲族山村贫穷,生活条件艰苦,决不是好岗位。但是,民族工作总要有人做,你不去,他不去,怎么行呢?于是,横下一条心,干。为畲族群众服务,为畲族干部争气。”这一干就是三十年,钟炳文说:“民族工作实践,我勤恳工作,脚踏实地,没有朝三暮四,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建树,但从未因我的工作过失,给单位、给畲族人民的声誉带来损失与影响,想到这些,我是问心无愧的。”

为畲族群众的发展进步,认真探索

钟炳文刚来民族科,常与老科长蓝永德到民族山村调查,有一个问题常困扰着他,为什么畲族群众比别人贫穷?怎样改变?经认真思考,答案是高山、深山这恶劣的环境,限制了泰顺畲族人民的发展。如何改变,只有搬离,到山下地势平坦,有公共资源共享,能搞工业、商业,放得开手脚大干的地方去。结合外地贫穷地区发展的路子。得出只有走搬迁脱贫致富的路子。于是他撰写了“下高山,出深山,搬迁脱贫——散杂居民族地区扶贫新思路”的论文,在1994年第1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上发表。尔后,《浙江民族与宗教》、《温州日报》泰顺县委内参《领导参阅》等都给予转载。慢慢地下山脱贫的思路被广大畲族群众和有关领导所接受。而且,搬迁比不搬迁的好,迟搬迁不如早搬迁的观点,在民族群众,干部头脑中形成共识。

1995年,结合泰顺县里扶贫工作,左溪村长蓝祖明、支书蓝玉聪要带领大家试点搞左溪民族新村。钟炳文极力游说,协助居住在山顶上的阳畲、国公堂和深山沟的芭蕉湾、朱家潭一带畲族村民尽快报名迁来。新村第一期56户,蓝松水等大部分都是从周边自然村搬来的。钟炳文说:“为了让畲族群众搬下山,我们民族工作干部必须先上高山,进深山。干什么?去做动员工作。让山上的人明白下山的利,不下山的弊。鼓舞他们下山的信心和勇气。讲清不要眷恋穷山窝,要乘改革开放的春风,尽快下山,出山。全县最贫穷的百丈坑底山下山点15户,80多人,我和宗教局长雷建超多次上去做动员工作,最终做通搬下来,定居在南坑洋俏岗。”尔后,北外桥头湾、章前洋、马头岗、江家山等村民也极力仿效,少数民族下山扶贫点建设全面铺开。是全省下山扶贫工作劲头最大的县,多次得到省、市、民宗部门领导的表扬。钟炳文下山扶贫的论文,也获得1996年国家民委“全国民族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县一级民族干部获此优秀成果奖,全国仅此一例。

1999年,钟炳文又根据这些年民族地区下山扶贫建民族新村的实践,续写“浙南民族地区下山扶贫的实践与再思考”(载中南民族学院1999年第1期),对此项工作进行评估,肯定此项工作,补充一些新的措施。

到2002年底,全县有28个少数民族下山扶贫点,搬迁5200余人。如北外桥头湾、章前洋、左溪、马头岗、江家山等点都是有相当规模,设施条件完善的新农村。事实也证明,搬迁下山是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少数民族群众乐意接受的一条扶贫新路。

弘扬畲族文化,编写畲族地方志史料

1990年,钟炳文就与统战部周岳同志,参加泰顺县志“统战工作”部分的编写工作,因他们提供的材料符合要求,翔实,被泰顺县志办评为先进和奖励。1995年县政协出版了文史资料《泰顺畲族专辑》,共24篇文章中,钟炳文单独或协助写的就20篇,为该书的出版尽力。《浙江少数民族志》、《浙江民族乡镇志》泰顺县部分的材料,以及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畲族篇》;协助编写市、县少数民族志等,都是由钟炳文负责写的。写材料是一份苦差,从来没有一分钱补贴,钟炳文却都乐于完成,“因为这是展示泰顺畲族先民精神风貌,弘扬畲族传统文化的需要,苦点累点没啥。”钟炳文表示。

全力以赴,完成宗教工作任务

2000年,钟炳文协助泰顺县委、县政府组织实施全县整治非法宗教的专项整治工作,钟炳文时任县政府民宗局副局长(泰组干[1999]9号文件任命)、县整治办副主任,拆除全县59个非法宗教场所,按时完成市委下达的整治任务。

2001年7月,钟炳文参加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组织的“浙江省宗教工作组”,远赴4000米海拔的青藏高原藏族居住区、西藏、青海、四川三省交界的色达县“五明佛学院”,做泰顺籍僧人王淑夷的劝退工作。克服了高原缺氧、气候寒冷、路途遥远等重重困难,历时20多天,圆满完成省里的劝退任务。获得了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的通报表彰。

2007年12月,钟炳文荣获国家宗教局授予的“从事宗教工作20年”荣誉称号。获此殊荣,全浙江省仅20余人,在职干部仅3人,钟炳文是其中之一,这也是对他工作的最高奖赏。

畲族文化传承

2010年,钟炳文与志趣相同的蓝道明等成立了非盈利的畲族文化研究社团——北丰畲族文化服务中心。自己出资,租了办公室,聘请人员,与泰顺县“畲族文化研究会”,“县少数民族联谊会”等社会团体一起,共同来做好畲族文化工作,为弘扬畲族文化做自己应尽的努力。

成就与荣誉

1994年1月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上发表《下高山,出深山,搬迁脱贫一一浙南散居杂民族地区

扶贫新思路 》的理论文章。尔后《浙江民族与宗教》、《温州日报》、《泰顺县委内参》等先后予以转载。 (该文后于1996年获得国家民委《全国民族政策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

1999年1月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上发表《“下乡脱贫”的实践与再思考 》的理论文章。“下山脱贫”这一思路受到浙江省、温州市以及泰顺县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条“拔穷根式”的扶贫新路,并以文件形式下达,组织实施。本文即是对“下山脱贫”实践的一个扼要总结及其再思考。

2006年7月获温州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 。

2007年获国家宗教局授予“从事宗教工作二十年”荣誉称号。

2010年7月30日,温州泰顺县罗阳北丰畲族文化服务中心(普通合伙)企业的执行事务合伙人钟炳文在泰顺工商局注册窗口领取了首张从事畲族文化交流营业执照 ,标志着泰顺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显现独特的作用,这在全市尚属首例。

2011年11月《泰顺畲族文化》 召开意见征求评审会

2012年5月向温州图书馆捐赠《畲族文化-泰顺探秘》一书 

个人作品

2012年3月编著《畲族文化-泰顺探秘 》由宁波出版社出版发行

协助省民宗委编写《浙江少数民族志》、《浙江民族乡镇志》、县政协文史资料《畲族专辑》等;

主编《司前村志》、《章前垟村志》等地方史料。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