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韩明家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1-01-03 23:01:18

韩明家

韩明家(1904~1964),原名韩振家,字书田,汉族,山东省泰安市升平街人。抗日名将,曾任国民党陆军第四方面军,七十四军独立旅少将旅长。一九零四年,韩明家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青年时期从事教育工作,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强占东北,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这些抵抗得到了关内民众同情和声援。韩明家先生为了用实际的行动,来保家为国,所以投笔从戎,弃文从武,投身疆场,施展抱负 ,为国立功。

人物生平

1936年,国民党陆军第51师在汉中成立时,王耀武任师长锐意整军,并成立军官训练班,轮训师内连排长,并招募学兵充任军士,韩明家担任教官,并负责军官训练。

1937年,韩明家任国民党陆军第四方面军,七十四军独立旅少将旅长,在抗日民族战争中英勇杀敌,屡立战功。“七七事变”后,率部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和南京保卫战,重创日军,随后多次率部参加抗日会战。

1939年9月,在王耀武率下七十四军独立旅,参加了第一次长沙会战,奉命拦截向长沙进犯的两个师团的日军,激战于赣北重镇高安,经过3天激战,于9月22日收复高安城。这一胜利有力地配合了长沙会战的主战场,为夺取整个会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第一次长沙会战历时1个月,日军出动l0万人,并有海空军配合,中国军队出动约20万人,前后在3个战场进行鏖战。由于中国军队同仇敌忾,英勇作战,使日军伤亡3万余人,迫使日方返回原先阵地,取得武汉会战后的第一次胜利。

1941年3月25日,七十四军在王耀武指挥下,全线出击,锦河南岸之敌很快被肃清。26日中国军队形成包围圈,将敌包围在直径不满5公里的包围圈内,27日,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突围,七十四军将士猛追不放。日军狗急跳墙,投掷毒气弹,使七十四军第一线官兵中毒很多,但全体官兵前仆后继,奋勇猛追。28日,中国军队主力迫近官桥镇,五十八师进至长岭一线,与日军展开激战,敌为掩护其主力东遁,拚死顽抗。激战至中午,五十一师赶到,袭击敌之右侧。五十七师已形成对官桥镇的包围,日军被迫退守官桥镇内,五十八师乘胜冲锋,与日军展开巷战,激战至下午,官桥镇全部收复,歼敌600余人,日军第三十四师团少将指挥官岩永被打死。31日,中国军队克复陷入敌手半月之久的高安镇。

1942年4月,奉蒋介石之命,王耀武率部参加浙赣会战,在衢州、江山一带与日军展开激战,延缓了日军西犯的企图。1943年4月参加鄂西战役。

1948年秋,国民党军被迫改“分区防御”为“重点防御”后,蒋介石令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所部固守济南,在徐州及其附近地区集中17万人的3个机动兵团伺机北援。济南作为津浦、胶济铁路交会点,北靠黄河,南倚泰山,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第二“绥靖区”以济南内城为核心防御阵地,以外城和商埠为基本阵地,以济南外围县镇及制高点构成外围阵地,各阵地内均构筑众多的永备和半永备型工事,形成能独立作战的支撑点。集中兵力约11万人。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华东野战军攻取济南,同时准备打击徐州北援之国民党军。华东野战军遂集中兵力,组成攻城、打援两个兵团,由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统一指挥。攻城兵团由约14万人组成,由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山东兵团政治委员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统一指挥。打援兵团由约18万人组成,由野战军司令部直接指挥。攻城兵团于9月16日晚发起攻击后, 迅速突破济南外围防线。经8 昼夜激战,至9月24日全歼国民党内城守军(内1个军起义 ),俘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副司令官牟中珩和国民党山东党部主任委员庞镜塘。 济南战役,共歼国民党军10.4 万余人(内起义2万人),俘国民党军高级将领23人中,包括第四方面军七十四军独立旅少将旅长韩振家,缴获各种炮800多门,坦克、装甲车20辆,汽车238辆。济南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坚守大城市的信心,锻炼和提高了人民解放军攻坚作战能力。

1948年,济南战役后被俘。

1959年,特赦释放后,回泰安养病。

1964年,病逝。其长子韩广鑫从事教育,长女韩玉亭早年参加革命,在南京部队。

祖上迁徙

韩姓最早活动在春秋时的晋国,随着韩虔建立韩国并建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又两次迁都,一阳翟(今河南省禹州),一新郑(今河南省新郑)。两次迁都,从而使韩姓得以迅速繁衍,也使得韩姓在河南打下坚实基础。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前2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战国时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市)人。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秦亡后,韩国宗室韩王信起初被封为颍川王,而后又改封太原,其后裔韩骞为避王莽之乱南迁南阳,这支韩姓在东汉得到很大发展。后周少保韩褒徙居昌黎(在今辽宁省义县),其子韩仲良徙居京兆三原(今陕西省三原)。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有韩姓人徙居安定安武(今甘肃省镇原),不久又有人从安定安武回迁河北武安,常山太守韩耆徙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其子韩茂任后魏中书令,征南大将军、安定公。韩茂曾孙韩睿素为桂州长史,成为这一时期飞黄腾达的韩姓人。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为避战乱,大举南迁,韩姓则有迁往西北、东北、西南、江南者,颍川和南阳的韩姓不少人迁居江南。唐代时有四位韩姓宰相,即韩瑗、韩弘出自南阳,韩休、韩滉出自昌黎。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贞元八年(七九二)进士。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其后代 一支南宋时期,迁往河南汶上躲避战乱(韩营)。元末明初 ,从河南汶上韩营迁往山东泰安。

韩氏家谱

明末清初,韩英伟创立私立学堂,从事教育一生,桃李满天下,为泰安教育事业打下啦良好的基础。其后韩长顺,也从事教育一生。清末1911年其后代,韩文彬南下云南,跟随蔡锷将军 ,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蔡锷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发动新军响应,被推举为起义军临时总司令和云南军都督府都督,于10月30日(农历9月9日,又称重九)领导了辛亥云南起义,率军进攻云南总督署和王华山,击毙云南新军第19镇统制钟麟同,俘获云贵总督李强羲。蔡锷就任都督后,率先廉政节俭,革除弊政,裁减军队,兴办教育,开发实业,实行一套与封建制度完全不同的新兴资产阶级建国建军制度。1913年9月8日,蔡锷任命韩文彬为云贵总督,蔡锷率第1军4个梯团(旅)约8000余人向四川进军。

韩文彬之子,韩振家(原名韩明家,1904年 – 1964年),汉族,山东省泰安市升平街人,1904年,出生在书香门第家庭,青年时期曾从事教育。1937年,国民党陆军第四方面军七十四军独立旅旅长。也是著名的抗日将领之一,在抗日民族战争中英勇杀敌,屡立战功。1964年,病逝。其长子韩广鑫从事教育,长女韩玉亭早年参加革命,在南京部队服役。

一部记载了韩姓起源、崛起、发展,同时表明“汉初三杰”之一韩信与“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为同祖同宗的《韩氏宗谱》,新近在常州市武进区省庄村被发现,从而结束了学界长期以来关于韩信、韩愈、韩世忠关系的争论。

这部《毗陵省庄韩氏宗谱》是55岁的韩氏后裔韩富元的祖传之物,系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木刻本。谱中记载:“起世为晋卿……其子抱其宗谱以奔楚,两传而生(韩)信……佐高祖,平定天下,爵封淮阴侯……其子后移居西蜀,相传六十世复迁河南,到唐代宗时,而文公生焉。文公名(韩)愈,字退之……其子迁居延安,后传十世生(韩)世忠。”

《韩氏宗谱》记载,韩世忠的嫡长子韩彦直,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累官敷文阁学士,赠蕲春郡公。著有《桔录》。《桔录》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柑桔专著,收入《四库全书》。韩彦直的后代分居江苏常州、江阴、无锡、宜兴,浙江宁波、慈溪、杭州、绍兴等地。其中又以常州省庄韩氏为其嫡系后裔,延续至今。

现存于常州省庄的韩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祠堂内历代以来供奉有自五帝颛顼起,战国思想家韩非子、“汉初三杰”之一军事家韩信、晋代太师韩伯、隋朝开国大将韩擒虎、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元朝进士韩德枢等牌位。宗祠于清明修缮竣工。

中国韩愈研究会研究员、河北省昌黎县政协原组织宣传科长赵润明认为,常州《毗陵省庄韩氏宗谱》的发现是对韩愈家世研究的重大突破。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李吉称:“此次《毗陵省庄韩氏宗谱》的新发现结束了长期以来学界关于u2018韩信、韩愈是否同宗u2019的争论,也填补了u2018韩愈与韩世忠关系u2019的空白。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