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马凤图 简历 – 名人简历 – 军事 武术家 马贤达 马凤图 马英图

发布日期:2021-01-16 11:28:41

马凤图

马凤图

马凤图, 字健翔.回族.河北省沧县杨石桥(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人,幼随祖父,父亲习劈挂拳及摔交等艺,并随舅父吴懋堂和孟村吴世柯习八极拳。1899 年,马凤图当时12岁,拜盐山县黄林彪为师,习通背大架子,十二大趟子,劈挂,青龙等拳及六合枪要法,双手刀法,七十三剑(宣化剑)等艺。系统接受了李云标,肖和成,黄林彪所倡导的通备学说。

基本介绍

  马凤图,男,(1888年-1973年) 字健翔.回族.河北省沧县杨石桥 (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人.幼随祖父,父亲习劈挂拳及摔交等艺,并随舅父吴懋堂和孟村吴世柯习八极拳。马先生出身回族武术世家,与弟马英图皆是中国近代著名爱国武术宗师,长期投身于民族解放的正义事业,精通八极披挂、六合枪法、唐刀战法等并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创新,把中原地区的通背拳法传入西北并自成一家。

  在国术观念上,他不固步自封,是把西方拳击和中国武术结合起来的重要实践者和传习者,曾在民国时期成功培养了中国近代拳击手若干人,促进了中国传统国术的现代化进程。

人生经历

  幼年受伊斯兰经堂教育,读私塾,继入沧县高小。 马幼年与父马捷元学劈挂拳,与舅父吴懋堂学青龙拳,又与吴懋堂、吴世科学八极拳。

  11岁从黄林彪习通备大架子、十二大趟子、劈挂、青龙等拳术及六合枪要法、双手刀法、宣化剑(七十三剑)等,并系统地接受了李云标、肖和成及黄林彪等所倡导的通备学说。

  1899 年,马凤图当时12岁,拜盐山县黄林彪为师,习通背大架子,十二大趟子,劈挂,青龙等拳及六合枪要法,双手刀法,七十三剑(宣化剑)等艺。系统接受了李云标,肖和成,黄林彪所倡导的通备学说。

马凤图

  宣统元年(1909)以不第秀才资格考入天津北洋师范学院。不久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为“燕支部”主要成员因为精通武术,胆气充盈,被推为铁血团成员,参与了许多秘密活动。奉同盟会之命,为对抗日本武士精神,同李存义、李书文、李瑞东等一起创立中华武士会,任副会长兼教习。

  1910年受同盟会燕支部之命,与同盟会人士,形意拳家叶云表等创办中华武士会。马凤图被公举为副会长兼总教习。

  1912年后偕弟及八极拳家韩会清等赴东北,在沈阳结识了“奉天三老”(即郝鸣九,胡奉三,杨俊峰)及流寓东北的山东螳螂拳家程东阁等,彼此引为武艺知己。与马,郝,程等结为金兰换艺之谊。期间,从郝,胡,习翻子,戳脚等艺。从程习螳螂九手,八极及翻子等艺。并将劈挂,八极,及六合大枪要法,通备剑法赠教郝,程等人。

  曾以武士会代表身份与在天津某校任教的日本剑道教习比试击剑,结果连胜三局。

  北京政府时期,他因参与反袁世凯恢复帝制活动而遭迫害,远走关东。在东北任中、小学教师,曾联合不满现实的知识分子发起“新村运动”。

  民国九年(1920)返乡务农,耕田为业,练武兼习中医。

  民国十二年(1923)年,家乡大旱,率二弟英图、三弟昌图及长子广达赴豫投奔冯玉祥。不久随冯进驻北京。曾任前门税务稽查主任、通县税务局长。

  1924年在张家口与张之江创办冯玉祥部的新武术研究会,并任冯玉祥所部白刃战术教研室主任,主编《白刃战术教程》。期间与胞弟马英图一起创编了寓枪于棍的"风磨棍",被西北军广泛用于训练和实战的“破风八刀”以及劈挂拳第三路飞虎拳。

  民国十五年(1926),冯军在南口大战失利,主力向西撤退,马随冯军刘郁芬部经宁夏入甘肃,马英图随张之江去南京,后筹备中央国术馆,担任要职,也是国术馆的竞技代表。

  1926年随国民军入西北,先后任职于军政两界。

  民国十八年(1929)他创建张掖县国术馆后,参与甘肃省国术馆之筹建,任副馆长。

  1933-1935年之间,创办了甘肃省国术馆和青海省国术馆,曾兼任两个武术馆的副馆长。

  马凤图其长子广达以刀法见长。广达曾任冯玉祥部手枪队队长等职,长城抗战之役中,以身殉国。抗战爆发后,长子牺牲于长城战线,老年丧子,对他精神打击很大,此后基本脱离政界,专心研讨武术及中医。

  1945年以后任西北师院体育系兼职副教授,期间为教课之需,创编了后来被列为劈挂拳第四路的“太淑拳”。

  民国三十六年(1947),在兰州创办“华斌体育学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事医学工作。晚年客居西北,经数十年之传习与研究,融汇各家之长,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以“通备劲”为核心的劈挂、八极、翻子、戳脚以及奇枪、风魔棍、劈挂刀、袍剑、缠丝鞭杆等拳械的独特风格,并广为流传于西北诸省、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凤图谢辞人民政府所予的物质待遇,以医术为业 ,自食其力。由此避开了解放后的一系列风潮独善其身。从事医学工作,历任甘肃省政协委员,省民革常委,省武协主席,省中医协会主席等职。马凤图继承了黄林彪所传之劈挂拳等艺,又继承了孟村,罗曈俩支八级拳及罗曈系统的六合大枪,又通过郝鸣九等学到徐兆雄系统的翻子,戳脚等艺。后来又采撷了西北地区的棍法及鞭杆法之萃要,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融汇熔铸,终于形成了以“通备劲”为核心的通备门拳械系列。这个系列理论上发端于李云标,肖和成,及黄林彪。实践上则重要完成于马凤图及其弟马英图。这个系列既包括分属长拳,短打的劈挂,八极,翻子,戳脚等拳法。也包括源远流长的枪,棍,刀,剑等器械。他与河北省劈挂,八极,及东北地区翻子,戳脚同源而异流,劲力特质和演练风格上则存在鲜明的不同。

  马凤图晚年潜居西北宁夏,经过他数十年的传习推广,以“通备劲”为特征的劈挂,八极,翻子,戳脚等全套拳法,以及奇枪,风磨棍,劈挂刀,剃袍剑,缠海鞭杆等器械套路,已广泛的流行于西北诸省,成为解放以后西北诸省参加全国性武术活动的代表性拳种套路。

  1973年,马凤图去世,享年85岁。

师承渊源

  马凤图先生沧州东南乡杨石桥人,幼学儒习武,承家学练家传劈挂、 八极拳(起到打基础作用)。为深入探求八极拳、劈挂掌的奥妙,马12岁拜劈挂掌宗师 黄龙潭的劈挂宗师黄林彪(1831-1907)习盐山左传劈挂。又到孟村问艺“春爷”吴世科习孟村老架子八极拳和大枪。为深造八极内场精要,拜罗疃“神枪”张景星(拱辰)(1843

  -1924),成为张景星(拱辰)的弟子。跟随张师4年,同时得老师父黄四海先生(1829-1914)点拨,得师兄张毓衡、韩会清帮助,其艺大进。

  一生培养、造就了大批弟子,其中入室弟子如王天鹏、刘靖国、边仙桥、罗文源、邸世礼、王伯温、方学礼、魏毓明、管其泰、徐雨辰、候瑞盛、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马明达等,传播弥漫大西北五省,规模相当庞大。

身后评价

  马自幼习文爱武。为深研八极拳底蕴,又请教于罗疃张拱辰。他旅居东北期间,与郝鸣九、程东阁、胡奉三结为金兰,他将劈挂、八极拳法传于东北,也将其他人之戳脚、翻子等拳法融于己身。

  马凤图先生是劈挂、八极闯天下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黄林彪、张景星(拱辰)二位宗师的晚年重要传人弟子。

  马凤图先生客居大西北40年,以“盐山劈挂”与“罗疃八极”为核心,创立“马氏通备武学”,

  马在西北,曾任县长、军法处长、专员、代理厅长、省府顾问、政务委员等职、南京中央国术馆副馆长、国民政府卫队教练等职务。

  解放后,他留在西北,始终注意中华武术的研究和发展。他以“通备劲”将劈挂、八极、戳脚、翻子拳术熔铸于一体 。 以沧州“五十五图”之棍法为粗架,吸取西北乡土之棍、杆法,创编独特的“风磨棍”。

武术观念

  马凤图认为,武术是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所以冠以“民族形式”是因武术有其丰富的内涵, 武术的发展,必适应社会条件之变化。他追求众多武术门派各从其类的归一趋势,打破门派壁垒,由小块块向大块块发展。他极力提倡文武并重,以德为本。他的武术理论,尚存20万余字手稿。

  1953年11月有《八极拳三字经》之作问世,《三字经》一开头就写到:“八极拳,吴钟传;枪中王,庆云县;庄科村,树教范。师张公,礼超凡。”

  马凤图先生在武术传承上不保守,注意与人交流,他认为前人先贤的经验和技艺要与时代结合起来,这样会促进武术的更好发展。

  宣统元年(1909)入天津北洋高等师范专门学校。次年,受同盟会燕京支部之命,与叶云表等在天津创办中华武士会,任副会长兼总教习。1912年赴东北,在沈阳结识了“奉天三老”——郝鸣九、胡奉三、杨俊峰及螳螂拳名家程东阁,并结金兰换艺之谊。其间,向郝鸣九和胡奉三学翻子、戳脚等拳艺,向程东阁学螳螂九手、八招及翻子拳等艺;同时将劈挂、八极等拳及六合大枪要法、通备剑法授予郝鸣九、程东阁等。

  • 更多历史人物

  •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