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马忆湘 简历 – 名人简历 – 马忆湘 少校军衔 独臂将军夫人 中将晏福生

发布日期:2021-01-16 15:25:55

马忆湘

马忆湘

马忆湘,1923年生,老红军战士、作家女,土家族,湖南省永顺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第二方面军总医院看护,参加长征;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关中分区妇联副主任,在关中大生产运动中获劳动英雄称号,1945中央党校学习,同年随八路军三五九旅赴东北,任旅卫生部政治指导员,建国后,先后担任任广州军区通信总站、军区司令部管理局副政委等职务,著有长篇小说《朝阳花》。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还获得延安劳动模范、劳动英雄等称号。2016年9月11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人物创作

50年代中期,党中央号召老干部撰写革命回忆录,总政治部在全军开展“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征文活动,她利用自学和组织上送她学习获得的知识,拿起笔,花了几个月时间,完成了一万多字的回忆录《在长征路上》,被中国青年出版社收入《战斗的历程》一书出版。

编辑部建议她在回忆录的基础上写一部自传体小说,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图书,她认真回忆,撰写故事梗概,然后口述,由湖南省军区政治部派人记录,并整理出初稿,最后共同研究,逐字逐句进行修改。

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写成长篇小说《朝阳花》,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受到广大青年的欢迎,几年内一版再版,发行数十万册,并翻译成日语出版。

《朝阳花》以其朴素流畅的语言,真实可信的情境与细节,坎坷而又充满希望的人物命运,生动鲜明地塑造了吴小兰、王德明、看护长、小刘、柳莹、李连长等一批红军指战员的光辉形象。通过这些形象,读者不难体会到中国革命的艰辛;不难明白党和军队是怎样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难明白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是怎样一个党,怎样一支军队,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与不竭的动力。

《朝阳花》与同时期出版的《苦菜花》、《迎春花》并称“三花”,不仅轰动了当时的文坛,也教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读者,在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下,出身贫寒、文化不高的老红军战士马忆湘,能够完成这样一部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本身就创造了一个奇迹。

马忆湘

“文化大革命”中,《朝阳花》被诬陷为歌颂贺龙、为贺龙树碑立传的“大毒草”,她被送到沙河学习班,作为重点对象批斗。

专案组不分白天黑夜逼着她揭发贺龙,她几次昏倒在批斗会场上,她始终相信党的正确领导,认为污蔑贺龙就是丑化红军,自己决不能出卖灵魂,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利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忆湘的冤案得到平反,197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了《朝阳花》,后又接连出版4次。

女红军马忆湘简历

? 1922年生于湖南永顺县龙寨镇七里冲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一家五口靠父亲在外做工来维持生活。马忆湘13岁的时候因地主逼债,母亲不得不把她送到七里坪一家农户做童养媳,在婆家马忆湘受尽虐待,忍受不了逃回娘家。1934年,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在龙家寨打了一个大胜仗。马忆湘看到剪着短发扎着皮带、脚打绑腿的女兵十分羡慕,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参加红军。后来经过努力,她在红军医院当了一名看护员。1935年11月,马忆湘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随部队在1936年10月到达陕北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1937年4月,马忆湘加入中国共产党,被留在延安后方医院工作,先后当过护士、于事、主任。1941年与晏福生同志结婚。解放后,马忆湘随丈夫调入湖南工作,担任湖南省面粉厂厂长。1958年,马忆湘萌生了写书的念头并得到丈夫的支持。经过数年努力,写出了长达二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朝阳花》。晏福生调任广州军区副政委后,马忆湘随同调往广州军区管理局任政委。1983年离休回家,安度晚年。

长征路上的“朝阳花”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初心,是80年前在顶风冒雪的烈火青春中铸成;初心,是80年来在无畏无惧的砥砺前行中继续。

  初心是长征的力量,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对革命胜利的信心,让他们谱写了一段雄壮的史诗。

  长征是对初心的守护,以血肉之躯保存下一粒革命的火种,播种下一颗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

  七个有故事的人,七段热血人生,却是一样的初心,一样的选择,一样的今生无悔。他们是长征的亲历者,他们是初心的守护神,他们是我们继续前行的擎灯人。

  ——编者

  人物介绍:

  11岁参军,12岁开始长征,18岁嫁给独臂将军,38岁成为畅销书作者–她叫马忆湘,长征路上走出来的女作家。

? “炮火连天,听!战号频吹,决战在今朝。英勇的红军,武装上前线。用我们的刺刀、枪炮、头颅和鲜血,坚决与敌人作死战。”

  1936年7月的某个夜晚,川西北若尔盖地区的高原草地。几个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围坐在一堆篝火旁,高声唱着当时部队里流行的这首《炮火连天》。

  高原上寒冷的空气夹杂着湿漉漉的水气和霉味,透过红军战士单薄潮湿的衣服紧紧包裹着他们瘦削的身体。那份潮湿的寒冷从皮肤一直浸透到骨髓里。七月的草原,到了夜里温度竟降到零度左右。红军们走了一天,刚刚吃过“水煮青草”和“红烧皮鞋”,此时围坐在篝火旁,一起度过这一天当中难得的“闲暇”时光。

  马忆湘坐在熊熊的篝火旁,她那瘦小的身躯在这一望无际茫茫大草原的衬托下显得愈发瘦小。她此时还只是个13岁的孩子。两簇火苗在她黑漆漆的大眼睛里跳动,她的思绪也随着跳动的火苗一闪一闪回到了从前。

  从“童养媳”到“红小鬼”

  1923年5月,马忆湘出生于湖南省永顺县龙家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那时,她还不叫马忆湘。因地主逼债,母亲不得不把她送到一家农户做童养媳,马忆湘在婆家受尽虐待。1934年部队经过时,她死缠烂打当上了小红军,从此拥有了“马忆湘”这个动听的名字。

  “你是湖南人,不能忘了家,就常回忆自己的家吧!”部队首长笑呵呵地说。

  1935年10月,长征开始。组织决定将年纪小的红军留在当地。马忆湘心中却始终有个念头:“今生今世,活是红军的人,死是红军的鬼!”于是她打扮成叫花子,经过20多天长途跋涉终于追上部队。

  首长怕她和其他几个女孩子掉队,让她们每天和先头部队一起走,但到晚上,她们就成了后面收容部队的“客人”。收容部队的同志开玩笑说:“你们几个小鬼呀!每天两台戏,早上轟台,晚上压轴!”马忆湘也被逗乐了。

  长征路途艰险,马忆湘的鞋子早就磨烂了,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上磨出了不少血道子。一个同志看到后问:“你的鞋呢?”

  “早就磨烂了。”马忆湘说。

  没想到第二天一早,那个同志拿了一双小草鞋递给马忆湘。原来这双草鞋是他连夜为马忆湘打好的。

  长征路上,这种暖人的点点滴滴还有很多。在进入第二片草地前,战士们自行筹备干粮。马忆湘凑了好几天,好不容易凑到了一小袋粮食,却不料回去的路上脚一滑,粮食掉进了河里,被水冲走了。

  马忆湘急得坐在河边大哭。哭声引来了其他战友。大家得知马忆湘丢粮的事情后,一人一把,又将马忆湘的粮袋重新装满。在当时的情形下,每个人的粮食都远远不够自己糊口,很多人饿死在茫茫的沼泽地中,这一人一把粮食,其实是每个人将一丝“生”的希望送给了她。马忆湘心中一阵暖流涌动,泪水瞬时夺眶而出。

  生死一线

  长征路上,艰险也不言而喻。

  渡过金沙江后,部队来到雪山脚下。当时正是阴历4月,雪山下蝴蝶蹁跹,绿草如茵,是温暖美丽的春天。战士们都精神饱满,情绪高昂。

  走到半山腰,天气渐渐凉下来。再往上走,连太阳都消失了。狂风裹挟着雪花和冰雹漫天咆哮,如同海浪般狠狠地“砸”在红军战士身上。天地间一片银白,脚下是厚厚的冰层和积雪,到处都是雪洞,人们一不小心就会掉到洞里去。

  然而最让人难忍的并非寒冷的天气与艰辛的路程,而是高山上稀薄的空气。红军战士们头晕眼花,呼吸困难,身体发软,一阵阵恶心想吐。好多战士走着走着就倒在了雪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同样难耐的还有饥渴。翻过雪山,马忆湘随部队来到了重叠连绵的石峰间。这里没有水,没有树,没有鸟,满眼都是光秃秃的石头。毒辣的太阳灼烧着大地,石头被烤得火热。连枯草似乎都要燃烧起来。

  战士们的水早就喝光了。每个人都脸色焦黄,嘴唇干裂。渴得实在受不了了,就舔舔自己的汗水,又苦又涩。战士小刘寻了满山找到了两个红彤彤的野果,自己舍不得吃,拿给大家。结果战友们你推我,我推你,谁都不舍得咬上一口。好不容易寻到一口水井,却早已干涸,井底只剩下烂乎乎的淤泥。同志们将湿泥一盆盆挖出来,包在纱布里挤出了六碗黑乎乎的泥水。大家不舍得喝,每个人只用舌头舔舔,便算是喝过水了。

  “哇”的一声婴儿的啼哭,将马忆湘的思绪拉了回来。是旁边女战士怀中抱着的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在红彤彤的篝火的映照下,那孩子的脸色依然惨白得可怕,身子瘦弱得像只小猫。马忆湘怜惜地看着他。

  进入茫茫草地,气候更加恶劣,粮食也更加稀缺。死亡的战士越来越多,后面的人无须向导,顺着络绎不绝的尸体,就可以准确找到行军路线。

  马忆湘的粮食吃光了,只能以野草充饥,却不慎吃了毒草,小腹像刀搅般疼痛。有时痛得两只脚不能落地,只能由其他同志背着走。每个人的身体都极其虚弱,而且天寒地冻,阴雨连绵,每迈一步都十分艰辛。马忆湘心中不忍,对背着自己的战友说:“同志们,放下我吧,别再拖累你们。”

  “不行!抬也要把你抬出去!”战友们斩钉截铁地回答。

  “朝阳花”

? 终于,13岁的“红小鬼”马忆湘随部队来到了革命胜地–陕北,她被留在延安后方医院工作,后任关中分区妇联副主任。1941年,马忆湘嫁给了“独臂将军”晏福生。1945年,她随八路军军部队赴东北,任旅卫生部政治指导员。

  解放后,马忆湘随丈夫调入湖南工作。在这里,她的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中央号召老干部撰写革命回忆录。马忆湘花了几个月时间,完成了一万多字的回忆录《在长征的道路上》。

  马忆湘的回忆录感动了无数读者。编辑部建议她写一部自传体小说。经过3年努力,马忆湘完成了半自传体长篇小说《朝阳花》。《朝阳花》成功塑造了吴小兰、王德明、看护长、小刘、柳莹、李连长等一批红军指战员的光辉形象。该书几年内一版再版,发行数十万册,并被翻译成日语出版。

  与《朝阳花》同时期出版的还有《苦菜花》、《迎春花》,三本书并称“三花”。随后,马忆湘又相继完成了《难忘的青少年时代》、《我跟红军过草地》等文学作品。

  与此同时,马忆湘也被授予少校军衔,并曾荣获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红星功勋荣誉章,还获得延安劳动模范、劳动英雄等称号。

  2016年9月11日晚10点30分,马忆湘因病去世,享年93岁。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马忆湘,这位爬过雪山、趟过草地的红二、六军团年龄最小的女兵,走完了她的人生长征路。但她的长征故事、长征精神,和凝结了半生心血的《朝阳花》,却成了我们永远的财富。

马忆湘同志逝世

? 原广州军区广州老干部服务处正师职离休老红军、原广州军区司令部管理局副政委马忆湘同志,因病于2016年9月11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 马忆湘同志系湖南永顺人,1923年5月出生,1935年2月参加革命,193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学员、护士、干事、创作员、通信总站副政委等职。

传奇事迹

? 她12岁参加长征爬过雪山、趟过草地;她36岁写下《朝阳花》,成为一代人永远的财富;她是开国中将晏福生的夫人,她名字叫马忆湘。今年9月11日22时30分,因病医治无效,马忆湘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昨日,她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举行。她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

? 1923年,她出生在湖南永顺县万坪镇龙家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2岁那年,身材非常瘦小的她,听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不打人骂人”,通过死缠烂打,她当上了小红军,成为红军医院的一名看护员,还有了一个动听的名字——马忆湘。

1935年10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围剿”湘鄂川黔根据地,红军决定将年纪小的红军留在当地,马忆湘在老乡家躲藏了一个月,但她有个念头:“今生今世,活着是红军的人,死了是红军的鬼!”于是她打扮成叫花子,四处打听红军的消息,经过20多天长途跋涉后追上了部队,加入长征。

? 1936年10月,马忆湘随红军到达陕北胜利会师,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到陕北后,历任关中分区妇联副主任、中央党校学员、解放军旅卫生部政治指导员,大生产运动中被评为劳动模范。无论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马忆湘始终在革命一线。她多次冒着枪林弹雨,穿梭于前沿阵地,为夺取战斗胜利作出贡献。

? 1949年,马忆湘与丈夫——独臂将军晏福生一道随军南下,曾在军中和地方任职,1955年被授予开国少校军衔。她的名字被传遍大江南北,关联到一部经典小说。36岁的她开始写作生涯,写出了“红色经典”《朝阳花》,创造了一个奇迹。《朝阳花》与同时期出版的《苦菜花》、《迎春花》并称“三花”,轰动了当时的文坛,也教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读者。

? 昨日上午10时,广州殡仪馆青松厅散发着阵阵花香,社会各界送来的花圈摆满了悼念厅,老红军马忆湘安卧在鲜花丛中。遗体告别仪式上,在低徊的哀乐声中,参加仪式人员集体深深鞠躬,寄托哀思,沉痛悼念马忆湘同志。

红二方面军后代王飞告诉记者:“马阿姨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她的事迹就像《朝阳花》一样,将继续激励着我们前行。”

人物简介

? 马忆湘是中国共产党员,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正师职离休干部,原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晏福生夫人、司令部管理局副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马忆湘历任湖南湘西行署干部科干部、湖南省第二面粉厂厂长、省军区文学创作员,广州军区第一通信站副政治委员、司令部管理局副政治委员等职。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 更多历史人物

  •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