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鹞儿岭伏击战:五万明军断后骑兵,是怎样被两万瓦剌兵全歼的?

发布日期:2020-12-08 19:19:49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三日,宣府驻防的明军,给驻跸雷家站的明英宗,送来紧急情报。

瓦剌也先率领的主力部队,已经追袭到亲征大军的身后了。明英宗立马派遣恭顺侯吴克忠,以及其弟都督吴克勤,率领万余兵马阻拦。

结果一场惨烈的厮杀过后,兄弟二人全军覆没;明英宗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派遣成国公朱勇,带领主力骑兵出击。

结果又在鹞儿岭全军覆没。

但是鹞儿岭之战,在明朝史料中并不是重头戏,对他的记录往往是一笔带过。这就导致里面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比如朱勇部兵力到底是多少?朱勇的目的到底是断后还是进攻?瓦剌大军是如何全歼朱勇部的?朱勇又是怎么指挥的?

咱们今天就根据已有的史料,对鹞儿岭之战做一次汇总。

鹞儿岭伏击战:五万明军断后骑兵,是怎样被两万瓦剌兵全歼的?

1、朱勇部到底有多少兵力?

由于第一波断后的吴家兄弟被团灭,所以明英宗指派朱勇出战,肯定是会吸取教训给与重兵的。要不然添油战术的话,不但不能阻挡瓦剌的锋芒,还跟恶意送人头没有区别。

但明英宗到底给了朱勇多少兵力,却是各有各的说法,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数据

其一、四万兵力说。

按照《明英宗实录》的记载,朱勇部总共有四万人:

又遣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领官军四万赴之。

朱勇战死后的多个神道碑,都是明确指出有四万兵力:

《成国公赠平阴王谥武愍朱公勇神道碑(李贤)》载:

上即命王提兵四万以御之。

《万历野获编》载:

虏骑渐逼,勇以精卒四万为前锋。

根据不同的写成时间可以判断,是先有的朱勇神道碑,后有的《明英宗实录》。所以这里不排除有为朱勇避讳的可能,但鉴于被《明英宗实录》采纳,所以四万士兵应该是最准确的。

其二、五万兵力说。

按照《明史·朱勇传》的记载,朱勇手头的兵力是五万人:

迎战鹞儿岭,中伏死,所帅五万骑皆没。”

这里指出朱勇的手下,不光有五万人,而且都是骑兵部队,而且全军覆没了。

《七类修稿·国事类》也持五万人的记载:

时虏逼近,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

明嘉靖时期的史学家王世贞,在其编撰的《北虏始末志》中,记载为五万人:

成国公朱勇等五万骑为前军。

这里也点名了骑兵。

编撰与明朝后期的《花当阁丛谈·北征详节》中载:

虏追至,遣朱勇率兵五万御之。

当然,最为有说服力的记录,是在李贤编撰的《天顺日录》中:

宣府报至,遣成国公(朱勇)率五万兵迎之。”

李贤是明英宗复辟后的内阁首辅,同时也是土木堡之变的亲历者,所以他的记录是最接近真实的。这里明确说明了是五万兵力。

鹞儿岭伏击战:五万明军断后骑兵,是怎样被两万瓦剌兵全歼的?

按照成书时间推定,最早的出处是首辅李贤的记载;李贤作为明英宗复辟后的首辅,自然不会去用夸张的手法抹黑英宗,只会尽可能的去粉饰。而且作为土木堡之变时的扈从大臣,李贤肯定是知道用兵实情的,所以李贤的记载可以当做第一手资料用。

《明史·朱勇传》编撰的时候,肯定是采用了李贤的记载;而且李贤的记载在明朝时,就已经被多处引用了。

其三、三万兵力说。

编撰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名臣经济录·王振之变四》中载:

敌追及,遣朱勇等三万骑还战。

兵力上说是三万;但也强调是骑兵了。

同样编撰与嘉靖年间的《鸿猷录·己巳虏变》也载:

虏追及,遣朱勇帅三万骑还御之。

《明史纪事本末》沿用以上的说法:

遣朱勇等率三万骑御之。

英宗朝的史学家刘定之,则在自己编撰的《否泰录》中载:

虏追及,遣朱勇等三万骑还战。

这是关于三万兵力的最早出处,鉴于刘定之并没有经历过土木堡之变,而且这种说法没有被《明英宗实录》采纳,所以就不做考虑了。如果不是记录错误了,就是有一定的粉饰之嫌。

多种说法综合来看,我更相信经历土木堡的李贤的记录,身在军中的人知道的更清楚。

鹞儿岭伏击战:五万明军断后骑兵,是怎样被两万瓦剌兵全歼的?

但不管朱勇的兵力是五万、四万,还是三万,下场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全军覆没。

2、朱勇出战到底是断后还是迎击?
明英宗派遣朱勇出战的目的,《明英宗实录》中记载的很模糊,没有说明朱勇到底是要干嘛。

领官军四万赴之。

朱勇带着数万的骑兵是要干嘛?这个“赴”到底是去断后的意思,还是前去迎击的意思?不清楚。按照一般的推断,明英宗是让朱勇去断后的,为自己争取撤入怀来的时间。

持这种说法的史料有朱勇死后的神道碑、《花当阁丛谈·北征详节》、《明史·打打传》、《明史纪事本末》等书,都认为朱勇此战的目的是断后。

即这些书异口同声的“御之”,是前去抵御瓦剌追兵,防止他们包围英宗大营的。

但是更多史书记载表明,朱勇并不是单纯率兵蹲点,而是前去主动出击。

比如《明英宗实录》就记载:“勇、绶至鹞儿岭,冒险而进。

朱勇和副将薛绶带领大军来到鹞儿岭后,并不是在那里蹲点等待瓦剌追兵,而是冒险往前冲锋。看着更像是主动寻找瓦剌追兵决战,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意思。

当时出使瓦剌迎接英宗的官员李实,在自己所著的《北使录》也载:

遇寇,命成国公朱勇出战,亦败绩。

鹞儿岭伏击战:五万明军断后骑兵,是怎样被两万瓦剌兵全歼的?

这里明确说是明英宗让朱勇直接出战对敌,这就跟《明英宗实录》里,朱勇冒险而进对应上了。李实在战后出使瓦剌的时候,是见过明英宗并与他攀谈过的,所以不排除他是听明英宗说到的这件事。

同时期李贤的《天顺日录》也载,朱勇就是主动出击的:

宣府报至,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

李贤记录的分量咱们也说过了。

所以朱勇出兵的目的,应该不是单纯的断后,而是主动与瓦剌追兵决战的。

而且朱勇所带数万大军都是骑兵,摆明是要与瓦剌骑兵玩命的,坚决要把他们挡在外围的

这个出战的目的,应该也是明英宗的指示,明英宗当时基本上是无路可退了;所以他把亲征军的家底,都交给他信任的朱勇指挥了,他希望朱勇能把瓦剌追兵歼灭。这样自己就不用狼狈的往怀来城跑,也不至于拿不出好看的战绩收场了。

另外,根据《明史·英宗前纪》则记载说,英宗派遣朱勇出兵的目的,是为了援救吴克忠兄弟。

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战没,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救之。

这个基本上属于是孤证,属于就不做采纳了,在英宗已经知道吴家兄弟团灭的情况;其实是没有搭救的必要了。

鹞儿岭伏击战:五万明军断后骑兵,是怎样被两万瓦剌兵全歼的?

不过如果说朱勇不是为了救吴家兄弟,而是跑过去救场的话,其实还说的过去。

3、朱勇数万骑兵是怎么被歼灭的?

朱勇带领的四五万大军,怎么就能在鹞儿岭全军覆没呢?而且仅仅是用了不到一天。

关于朱勇部全军覆没的记载中,基本认定是中了瓦剌人的埋伏,朱勇部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明史·朱勇战》载:

迎战鹞儿岭,中伏死,所帅五万骑皆没。”

朱勇死后的神道碑也是这种记载:

军未及陈,敌伏四发,王遂力战以死。

这里的王就是指朱勇,英宗复辟后追封他为平阴王,这里可以看出朱勇伏兵骑脸了。

《明英宗实录》也记载:

冒险而进,遇虏伏发,亦陷焉。”

其他类似的记载就不多引用了。

据此可以推测出,朱勇带领大军从雷家站出发后,就马不停蹄的冒险寻找瓦剌追兵。这就等于是直接把踪迹暴露给敌人了,所以瓦剌在朱勇的必经之地鹞儿岭,提前设置好了大量伏兵。朱勇由于心急与寻找敌军,所以一头撞进了埋伏圈,于是数万大军全军覆没。朱勇本人也战死其中。

那瓦剌伏兵用的什么战术,能在短短的时间里,把朱勇的数万大军歼灭呢?

李贤在《天顺日录》中是这样记载的:

冒入鹞儿岭,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杀之殆尽。

朱勇所部进入鹞儿岭后,瓦剌兵就在岭的两翼发起进攻,并且对朱勇部分割包围。朱勇部由于突然遭到袭击,所以阵脚大乱,不但不能组织有效的还击与撤退,而且还可能自相践踏。

鹞儿岭伏击战:五万明军断后骑兵,是怎样被两万瓦剌兵全歼的?

比如朱勇死后的神道碑记载说:

军未及陈,敌伏四发,王遂力战以死。

瓦剌伏兵从鹞儿岭两翼杀出的时候,朱勇的数万大军压根没有展开,所以处于任人宰割的状态。 挤在鹞儿岭上动弹不得,很快就被瓦剌骑兵分割并歼灭,压根不用漫山遍野的追着跑。而且朱勇部的混乱可想而知,不但大量明军士兵会被斩杀,其中自相践踏的也不会是少数。

而此战瓦剌兵力没有确切记载,不过刘定之在《否泰录》里提了一嘴,说是只有两万人:

其实虏众仅二万。

主将朱勇在这场伏击战中战死,估计就是被乱兵杀死的,而且挂掉的很突然。所以关于他临时前的事迹,没有任何的记载;反而是他的副将薛绶,有着壮烈牺牲的重头戏。

《明英宗实录》载:“至是与虏战,弦断矢尽,犹以空弓击虏,虏怒支解之。

薛绶在被伏击后,与瓦剌军展开了血战,弓箭射尽了,弓弦也被拽断了;薛绶就拿着弓跟瓦剌兵肉搏。这里就有点疑问了,薛绶为啥不拿刀剑,而是非得拿弓乱打呢?要么就是瓦剌兵已经冲到眼前,来不及拔刀抵御;要么就是刀枪等兵器,在混乱中丢失了;所以只能拿弓箭进行挥舞。

但薛绶尽管勇武非常,随后也被瓦剌乱兵杀死,而且将他残忍的肢解。可见薛绶对瓦剌兵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不过直到薛绶战死后,瓦剌兵才发现他也是蒙古人,所以痛哭着埋葬了他。

鹞儿岭伏击战:五万明军断后骑兵,是怎样被两万瓦剌兵全歼的?

由于朱勇部的全军覆没,明英宗手里主力骑兵报销,能够抵挡瓦剌追兵的精锐也就此报销。瓦剌骑兵可以放心大胆的追击英宗了,明英宗再怎么跑,也跑不过瓦剌骑兵了。

一天后,瓦剌兵将英宗围困在土木堡;

两天后,土木堡之变开始。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感谢您的阅读)

鹞儿岭伏击战:五万明军断后骑兵,是怎样被两万瓦剌兵全歼的?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