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黄元庆(艺术家)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0-11-19 23:49:51

黄元庆(艺术家)

  京剧武生。生于北京,回族。  八岁时,入志兴成科班学戏,后因该科班仅剩十八个学生,无意再办下去,时值焦菊隐先生等筹办中华戏剧专科学校,便把他们全部并入这所学校。十岁时,通过刘喜益的介绍,又转入富连成社。入科后的头两…

黄元庆

京剧武生

  京剧武生。生于北京,回族。

  八岁时,入志兴成科班学戏,后因该科班仅剩十八个学生,无意再办下去,时值焦菊隐先生等筹办中华戏剧专科学校,便把他们全部并入这所学校。十岁时,通过刘喜益的介绍,又转入富连成社。入科后的头两年,他每天跟着看功的先生练三遍功,因为身体灵巧又肯用功,进步很快。科班安排了王连平师兄教他和裘世戎合演《丁甲山》,此后又教他《武当山》、《金雁桥》、《金锁阵》等戏。每学会一出戏后,必让他到广和楼去公演,萧长华先生就亲自教了一出《选元戎》,黄元庆演秦英、杜元田演王子,殷元和演程咬金。阎岚秋先生还给他说了一出《武松打店》。叶盛兰更主动把自己最拿手的《八大锤》传授给他。尚和玉先生给黄元庆说的第一出戏是《英雄义》,第二出是《挑华车》。后正式拜尚先生为师。王连平又教了昆曲《林冲夜奔》。茹富兰和叶盛章,又分别传给他《状元印》、《太湖山》等戏。出科后他先后搭过富连成大班、叶盛章领衔的金升社、杨宝森剧团和马连良的扶风社。马连良师兄去香港时,他返回金升社。解放后,马连良由香港归来,他再次搭入马剧团,后随团并入北京京剧团,是该团主力演员之一。为了丰富自己的演出剧目,他在尚和玉先生晚年,又向乃师学了《四平山》、《铁笼山》和《艳阳楼》等武生应工的勾脸戏。此外,因他随马连良先生多年,还学会许多马派老生戏。黄元庆后来到了东北,参加了哈尔滨市京剧团,由于幼功扎实,年届花甲仍能露演《挑华车》。除了演出之外,每天课徒授艺。

  诞辰:1923年,农历癸亥年

  科班院校

  富连成社 元字科 学生

  活动年表

  1942年10月12日,农历壬午年九月初三日:扶风社至新京演出

  以马连良为首的北京扶风社到满洲国首都新京演出,满洲国政权以庆祝满洲国“建国十周年”名义,给扶风社冠以“华北政务委员会演艺使节团”的头衔,给予破格接待。

  自10月12日起,在国都电影院露演,场场客满。李玉茹、叶盛兰、马富禄、刘连荣、李洪福、黄元庆等四十余人,演出剧目有《借东风》、《四进士》、《朱砂痣》、《苏武牧羊》、《春秋笔》、《串龙珠》等。

  此后马连良一行又去奉天演出月余,和新京情况大体相同。

  马连良将个人收入献给当地回民,修建一所回民小学。

  1955年12月,农历乙未年:北京京剧团成立

  在北京市文化局领导和协助下,马连良京剧团与北京市京剧二团合并,于1956年初由文化局正式定名为“北京京剧团”。马连良任团长,谭富英、裘盛戎任副团长,高乐春、张仲杰任辅导员。当时主要演员有马盛龙、刘盛通、高宝贤、马长礼、谭元寿、张洪祥、杨盛春、黄元庆、李毓芳、李多奎等。

  1956年9月1日,农历丙申年七月廿七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第一天

  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在北京市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筹款义演。该场大合作戏集中了在京的许多著名演员,盛况空前,反响热烈。演出戏票每张最高价为人民币三元。

  演出剧目

  《八蜡庙》(李万春饰褚彪,孙毓堃、马崇仁分饰费德功,黄元庆、谭元寿、姜铁麟分饰黄天霸,钱宝森饰关泰,郝寿臣饰金大力,筱翠花饰张妈,李小春饰贺仁杰,梁益鸣饰施公,李韵秋饰张桂兰,马长礼饰秦义成)

  《锁五龙》(裘盛戎饰单雄信,闵兆华饰李世民,高宝贤饰徐绩,刘雪涛饰罗成,慈少泉饰程咬金)

  《四郎探母》(李和曾、奚啸伯、陈少霖、谭富英、马连良分饰杨延辉,张君秋、吴素秋分饰铁镜公主,尚小云饰萧太后,李多奎饰佘太君,姜妙香饰杨宗保,萧长华饰二国舅,马富禄饰大国舅,马盛龙饰杨延昭,李砚秀饰孟金榜)

  1956年9月2日,农历丙申年七月廿八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第二天

  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在怀仁堂举行筹款义演。本场大合作戏集中了在京的许多著名演员,盛况空前,反响热烈。

  演出剧目

  《八蜡庙》(李万春饰褚彪,孙毓堃、马崇仁分饰费德功,黄元庆、谭元寿、姜铁麟分饰黄天霸,钱宝森饰关泰,郝寿臣饰金大力,筱翠花饰张妈,李小春饰贺仁杰,梁益鸣饰施公,李韵秋饰张桂兰,马长礼饰秦义成)

  《锁五龙》(裘盛戎饰单雄信,闵兆华饰李世民,高宝贤饰徐绩,刘雪涛饰罗成,慈少泉饰程咬金)

  《四郎探母》(李和曾、奚啸伯、陈少霖、谭富英、马连良分饰杨延辉,张君秋、吴素秋分饰铁镜公主,尚小云饰萧太后,李多奎饰佘太君,叶盛兰饰杨宗保,萧长华饰二国舅,马富禄饰大国舅,马盛龙饰杨延昭,李砚秀饰孟金榜)

  1956年9月3日,农历丙申年七月廿九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第三天

  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在北京市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筹款义演。本场大合作戏集中了在京的许多著名演员,盛况空前,反响热烈。演出戏票每张最高价为人民币三元。

  演出剧目

  《八蜡庙》(李万春饰褚彪,孙毓堃、马崇仁分饰费德功,黄元庆、谭元寿、姜铁麟分饰黄天霸,钱宝森饰关泰,郝寿臣饰金大力,筱翠花饰张妈,李小春饰贺仁杰,梁益鸣饰施公,李韵秋饰张桂兰,马长礼饰秦义成)

  《锁五龙》(裘盛戎饰单雄信,闵兆华饰李世民,高宝贤饰徐绩,刘雪涛饰罗成,慈少泉饰程咬金)

  《四郎探母》(李和曾、奚啸伯、陈少霖、谭富英、马连良分饰杨延辉,张君秋、吴素秋分饰铁镜公主,尚小云饰萧太后,李多奎饰佘太君,姜妙香饰杨宗保,萧长华饰二国舅,马富禄饰大国舅,马盛龙饰杨延昭,李砚秀饰孟金榜)

  1956年9月4日,农历丙申年七月三十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第四天

  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在北京市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筹款义演。本场大合作戏集中了在京的许多著名演员,盛况空前,反响热烈。演出戏票每张最高价为人民币三元。

  演出剧目

  《八蜡庙》(李万春饰褚彪,孙毓堃、马崇仁分饰费德功,黄元庆、谭元寿、姜铁麟分饰黄天霸,钱宝森饰关泰,郝寿臣饰金大力,筱翠花饰张妈,李小春饰贺仁杰,梁益鸣饰施公,李韵秋饰张桂兰,马长礼饰秦义成)

  《锁五龙》(裘盛戎饰单雄信,闵兆华饰李世民,高宝贤饰徐绩,刘雪涛饰罗成,慈少泉饰程咬金)

  《四郎探母》(李和曾、奚啸伯、陈少霖、谭富英、马连良分饰杨延辉,张君秋、吴素秋分饰铁镜公主,尚小云饰萧太后,李多奎饰佘太君,姜妙香饰杨宗保,萧长华饰二国舅,马富禄饰大国舅,马盛龙饰杨延昭,李砚秀饰孟金榜)

  1956年11月,农历丙申年:张君秋加盟北京京剧团

  张君秋欲与北京京剧团合作,于是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共同组团,正式成立了北京京剧团,马连良仍为团长,谭富英、裘盛戎为副团长,增加张君秋为副团长。主要演员有李多奎、马富禄、张洪祥、周和桐、慈少泉、李四广、杨盛春、马盛龙、黄元庆、李世济、小王玉蓉、谭元寿、马长礼、高宝贤、李毓芳、茹富华、马崇仁、马艳芬、刘雪涛、闵兆华、杨少春、郝庆海、陈少霖(原京剧三团副团长)、钮荣亮、蒋元荣等。

  1957年1月2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初二日:北京京剧团合团纪念演出举行

  北京京剧团合团纪念演出在长安大戏院举行。

  演出剧目

  《龙凤呈祥》(马连良,张君秋,马长礼,张福昆,陆洪瑞,董德林,谭富英,李四广,马富禄,周和桐,裘盛戎,李多奎,朱金琴,黄元庆,茹富华,金振明,刘永利)

  1959年8月2日,农历己亥年六月廿八日:北京劳动剧场1959年8月2日演出

  本日劳动剧场由北京京剧团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秦香莲》(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陈少霖,耿世华,谭富英,李多奎,王美蓉,裘福来,钮荣亮,马盛龙,马富禄,慈永胜,李毓芳,黄元庆)

  1960年3月,农历庚子年:北京京剧团1960年赴广州演出

  北京京剧团张君秋、陈少霖、李多奎、赵丽秋、郝庆海、李四广、闵兆华、高宝贤、钮荣亮、刘雪涛、黄元庆、马长礼等到广州演出,演出了《红鬃烈马》、《状元媒》、《望儿楼》等剧。

  1960年7月17日,农历庚子年六月廿四日:吉祥剧场1960年7月17日演出

  本晚吉祥剧场由北京京剧团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状元媒》(张君秋,陈少霖,刘雪涛,黄元庆,马长礼,郝庆海,刘永利,翟韵奎,蒋元荣,张洪祥,钮荣亮,关长明,朱金琴,陈志忠,高宝贤,李多奎)

  1984年11月,农历甲子年:纪念喜(富)连成科班创立八十周年筹备组成立

  纪念喜(富)连成科班创立八十周年筹备组成立,成员有:袁世海、王世续、高世寿、谭元寿、马崇仁、刘元彤、黄元庆、蒋元荣,尚长春、马长礼、钮骠、牛世盛及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京剧研究会、北京戏曲学校、京剧文学会有关负责人。由叶龙章提议大家一致同意要在年底开一个纪念大会,开学术研究座谈会,并要搞几次演出。期间有两次在叶龙章家开筹备会,除筹备组成员外,还有闻风而来的弟子们。

  1985年1月9日,农历甲子年十一月十九日:喜(富)连成科班创立八十周年纪念演出第二天

  喜(富)连成科班创立八十周年纪念演出在北京工人俱乐部举办,叶龙章于开演前在大幕外做简短致词。

  演出剧目

  《挑华车》(黄元庆,叶金援)

  《御碑亭》(梅葆玖,谭元寿)

厦门大学教授

  黄元庆1949年2月出生,福建莆田市人:197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工程系;现为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

  主要社会学术兼职:原教育部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理事、福建省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市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光电子·激光杂志编委、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编委、福光技术杂志副主编。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发明专利5项。

  主要研究方向:激光与电子技术,仪器工程。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