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黄摩西 简历 – 名人简历 – 中国学者,人物 文化人物 文学家 社会活动家

发布日期:2020-12-12 19:23:16

黄摩西

黄摩西

黄摩西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家、小说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在清末被学林称为一代奇人。他是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型的工具书《普通百科新大辞典》的编纂者。江苏常熟人,字慕韩。曾任苏州东吴大学教授,著名的《南社》诗人之一。近代颇多创新成就的学者,但其研究中国戏曲的拓荒业绩,却知者寥寥.究其原因,则在于他初版于1907年的巨著《中国文学史》因国内只有几家图书馆藏有此书,故鲜为人知.而恰恰在这部由中国学者撰著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中,摩西对中国戏曲的发展作了言简意赅的论述,对重要作家作品作了精辟的品评.在中国戏曲批评史上有其开创性的意义。

黄摩西 – 简介

 

黄摩西原名振元、震元,后更名人昭,字羡涵,又字慕韩、慕庵,别号江左儒侠、野蛮、蛮、梦闇、梦庵、慕云。中年更名黄人,字摩西。江苏昭文县(今常熟市)浒浦问村人。清光绪七年中秀才。光绪二十四年,美国教会创立苏州中西书院(东吴大学),黄摩西应聘为首任中国文学教习。光绪二十六年与庞树柏创办“三千剑气文社”。为南社早期社员。后世有人称其为“苏州第一奇人”。

黄摩西 – 一代奇人

名震乡里

1866年出生在江苏常熟浒浦镇一户贫寒人家。父亲黄若愚从小在乡里小店铺当学徒,后来靠了亲友的资助,在镇上开了家名为“裕昌和”的小店,过着“设肆以代农”的生活。据说,黄摩西是在母亲邱氏怀胎13个月后才生下了他,上面还有一个姐姐。1875年,全家迁居浒浦与邻近梅李之间的问村,可不久,父亲因积劳成疾,离开人世,一家生计全靠母亲耕织劳作,辛苦操持。看着母亲养儿育女的艰辛和劳碌,少小时的黄摩西就格外地懂得体贴和孝敬。一次,母亲因腿上生疖化脓,痛得无法睡觉,他为减轻母亲的疼痛,情急之下用小嘴将脓水吮出。这一事母至孝的佳话传开后,一时为乡人所喜闻乐道。  因为家境贫困,自幼聪慧好学的黄摩西只得就近村塾读书,10岁时就能即席拈题,有“月逼残阳逃地底”之句,令塾师秦鸿文惊奇不已,呼为“诗人”,老少之间教学相长,由此结下深厚的师生友谊。13岁那年,他在家门照壁上题有一联:“可恨软尘是恶客,随风日日进门来”,借此嘲讽乡绅士子。少负隽才的黄摩西亦随之在乡里有了“神童”之誉。乃师有诗曰:“黄生自小便好奇,袖中书卷常不离。只今年才十有六,胸中之书高于屋。”也难怪,对黄摩西来说,“诸子百家之籍,无所不读;九流三教之学,无所不窥,”举凡名学、法律、医学以至道书、佛经、小说、诗词,可谓涉猎之广,无不穷究。平日里吃饭、睡觉,甚至于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是手不释卷,几近痴迷。据说有一回,黄摩西雨夜回家后,连钉鞋(老式雨鞋)都未脱,就坐在床上看书,后来不知不觉又睡着了,结果把一双钉鞋给卷进了被絮。等第二天起身后发现鞋子不见了。直到母亲给他晒被时才找了出来,可不仅被絮早已蹭了个大洞,床上还沾满了污泥。 其为学也,无所不窥。凡经史,诗文,方技,音律,遁甲之属,辄能晓其大概。故其为文,操笔立就,不屑屑于绳尺,而光焰万丈,目不可遏。 ”(吴梅:《书黄人〈血花飞传奇〉叙后》)他16岁中秀才,名震乡里,后来则多次乡试不举,从此断绝仕途。之后在家乡常熟当过县衙书吏、教过书,其间曾代人赴考充当“枪手”。27岁时正式寓居苏州,开设了一所名为“薪琴耕砚渔古居”的私塾,主要职业是教书,兼职搞新闻工作。

才高八斗

黄摩西青年时期曾被称为近代文学之怪杰。翁同龢称其:“才高学博,后生可造材也。”他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巨帙,原科29册,绪论集中阐发了对文学的各种创新思想和见解,并提出推广白话文、改革文字、提高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等,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所著《小说小话》记述了当时所见的小说作品80余种,并加评论,为我国小说史研究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曾主编《小说林》 、协辑《清文汇》 。在东吴大学任教期间,又创办了《雁来红》杂志,沈三白的《浮生六记》最早就是发表在该杂志上的。他还著有《摩西词》、《蛮语摭残》、《小说评林》、《普通百科新大词典》 、《银山女王》等。译著还有《大复仇》等。黄摩西的成就获得后人高度评价。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在各种文学史著作中都有介绍,他的作品被广泛收进各种文学选本。黄摩西在海外也颇有影响,香港《大公报》、《大成》杂志、台湾《书目季刊》等都曾先后发表过评论或介绍过他的文章。1983年部分旅美学者举办了缅怀黄摩西先生的纪念活动。

苏州第一报

这第一张报纸名叫《独立报》,“出生”的地点是在苏州城南葑门与盘门之间的日租界青旸地,距今已有 109年了。《独立报》是苏州最早的民办报纸,也是苏州历史上第一张报纸。创办这张报纸的主意是谁出的呢?据南社社员、老报人戚饭牛(1877—1938,名牧,字和卿,浙江余姚人)回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出现“白话报热”,各地白话报纸纷纷问世,可是当时的江苏,只有无锡一个地方有报纸。为此,早年“以机云入洛之年华,出庾鲍惊座之笔墨”且受清末白话文运动影响的庞独笑出了个主意,“约同乡好友黄摩西设《独立报》于苏州葑、盘两门之间的青旸地”(戚牧《庞独笑》,原载苏州《吴语》1925年2月18日第三版)。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里,黄摩西与庞氏昆仲等在苏州组织成立了“三千剑气文社”,以文会友,评说时事,鼓吹革命。之后,黄摩西率领“文社”加盟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组建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庞氏昆仲也由此成为了南社中的成员。在“文社”成立不久的一天,庞独笑登门拜访黄摩西,当时黄摩西寓居在苏州东大街侍其巷姚诗声太令(清宣统二年崇明知县)家。两人一见面,庞就开门见山说明来意:“振元兄,我想约您办张报纸,意在首开苏州报业之先河。 ”黄人听后,认为庞的这个主意蛮好,当即就表示由他来筹措资金。之后,两位很有政治头脑的知识分子分析了国情和形势,先是给报纸起了个名字叫《独立报》,以表达俩人意志和报纸特色;后又商议选定了报馆的地址——苏州城南葑门与盘门之间的日租界青旸地。为什么要选择青旸地?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黄人对苏州青旸地情有独钟。他在23岁那年(1888年)的冬季,曾携妻胡蕙衷(1865-1915,号蕙君)来苏探亲访友,在青旸地度过了一个新年,还向他的一位日本文友田村君赠送了一首七言诗。二是清光绪二十三年二月初三(1897年3月5日)日本据《马关条约》在青旸地设立了日租界,在那里办报比较安全,可以避免清吏耳目。 

不拘小节

黄摩西在生活中不修边幅,不拘小节,同样让人咋舌。他任教东吴大学时,不栉不浴,发出一种很难闻的怪气,教室中前三排学生都不敢坐。可是他上课时,滔滔汩汩,趣味横生,特具吸引力,来听课者络绎不绝,学生们遂纷纷带了香料解秽。邑人张隐南(燕谷老人)乃《续孽海花》的作者,为摩西刊《摩西词》一卷,卷首有赵古泥为他所画的像,戴着眼镜,正襟而坐,风度非凡。章太炎鼓吹革命,清吏密令追捕,黄摩西在东吴极力掩护,但两人议论往往相左,故又颇多趣事。陈旭轮在某刊上记:“黄摩西与章太炎同任东吴大学讲习。一日同赴茶肆品茗,两人未携钱囊,付帐时均无所出。于是摩西返校取钱,但摩西抵校,适好友邮来一诗文集,他一卷在手,将章太炎忘置茶肆中。而太炎又不识途径,必须有人引导,遂致进退维谷,日暮始于肆童伴送返校,给以茗资与酬金。闻者无不引以为笑柄。”

珍贵藏书

1913年9月,黄摩西突发狂疾,临死前,将平生所蓄珍本书籍以及手边稿件完全撕毁,故而他的藏书,留稿存世甚少,造成邑里“常熟市图书馆”20余万册馆藏古籍中,竟未见黄摩西藏书,这不失为学林一大损失。在整理常熟萧氏后裔藏书中,发现萧盅友藏有《朴巢诗选》《衲苏集》《黄忠瑞公集》《白鹤堂文摘》《谪麐堂遗集》《世补斋医书》《删后诗存》《卫生汇编》《东畲杂记》《翻译名义集选》《经辞衍释》及《知不足斋丛书》等原属黄摩西的藏书,弥足珍贵。 从萧盅友珍藏的这些黄摩西藏书中,我们一并可了解一代奇人黄摩西的诗文及书法艺术。黄摩西最长于诗,所写诗文都是信笔挥洒,千言立就,纵横豪放,发为奇响。人们把他比之清代的胡天游、龚定庵一点也不为过。黄摩西的书法造诣很高,喜作隶草,故其题写藏书封面,常有古文奇字,颇难识别。黄摩西的藏文钤印有“黄人过目”“东海黄公”“摩西”等。

离奇狂疾

闻知民国政府北迁,袁世凯又篡位独裁,黄摩西愤懑国事,益不自聊,越发郁闷之感,1913年夏日忽患狂疾,病情急剧恶化,歌哭无常。时至秋天,仍身穿单衣,或袒背不履,甚至于经常不知觉地头撞铁栏铁网,弄得流血满面,体无完肤。病狂数月间,更将生平珍藏的大量书籍和手稿随意撕毁。家人把他送往苏州齐门疯人院一度医治后不久,于当年农历九月十六日病逝,终年48岁。 黄摩西过世后,章太炎、曾朴、吴梅、李烈钧、柏文蔚、胡汉民等时贤同仁的数百多副挽联纷纷而至,以示缅怀。故旧友朋无不为之哀伤,来人来函,或诗或文,对亡友充满了不尽的追念之情。生前好友张鸿在《摩西词序》一文中写道:“若夫达意之制,咏叹之辞,其奥如子,其怨如骚,其空寂如禅,其幽眇如鬼,其冶荡如素女,说不可说之言,达不能达之意,寄无可寄之情,如游丝之袅于长空,不知所住,而亦无不住。”品其文,会其心,可谓悟得“奇”中之况味。

黄摩西 – 奇人结语

人奇文奇死亦奇,惊才绝艳世间无。

黄摩西 – 参考资料




黄摩西

  • 更多历史人物

  •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