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黄谷柳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0-11-17 11:36:08

黄谷柳

黄谷柳

  黄谷柳,中国著名作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亲历了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和新中国三代军队的战斗历程,他是大学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里唯一一位有专门介绍的广西籍作家。

    

 

生平简介

      作家。祖籍 广东 防城 (今属 广西 ),生于 越南 海防市 ,三代华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到广州参军,曾参加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时参加淞沪及南京战役,后在重庆参加文协,从事小说、戏剧创作,任《南方日报》记者,1949年参加解放军,加入 中国共产党 。历任粤桂边纵队司令部秘书,广东省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南路人民报》编辑、《南方日报》记者、中国作协第二届理事。1952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 。1953年后在中国作协广东分会专门从事创作。著有长篇小说《虾球传》、中篇小说《杨梅山下》、《和平哨兵》,话剧剧本《墙》,电影文学剧本《七十二家房客》,散文集《战友的爱》、电影文学剧本《此恨绵绵无绝期》。

简介

  中文名: 黄谷柳   别名: 黄显襄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越南海防市   出生日期: 1908年   逝世日期: 1977年   职业: 作家   毕业院校: 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信仰: 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参加淞沪会战  参加南京战役  参加海南岛战役  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功章   代表作品: 《虾球传》《七十二家房客》《黄谷柳朝鲜战地写真》   籍贯: 广东省防城东兴镇(今属广西)

个人履历

  黄谷柳(1908-1977),著名作家,三代华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旋赴广州参加国民革命军,曾参加军阀混战,蒋介石实行剿共政策后,黄谷柳与组织失去联系,进《循环日报》社当校对,开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抗日战争时参加淞沪会战及南京战役,后在重庆参加文协,从事小说、戏剧创作,任《南方日报》记者,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司令部秘书,建国后,历任广东省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南路人民报》编辑、《南方日报》记者、中国作协第二届理事。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3年底返国后离开报社进入作协,从事专业文艺创作,历任中国作协第二届理事、作协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政协委员。

相关

    纪录片《南京》正在南京热映,该片中许多镜头由美国友人拍摄,系最早实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资料。而最早以纪实性文艺作品反映南京大屠杀的作家是谁,知道的人就很少了。他,就是广东抗日军人、以写长篇小说《虾球传》、电影《七十二家房客》剧本等而出名的作家黄谷柳

 

  

黄谷柳

大事年表

  1908年出生于越南民主共和国海防市一个农民家庭。生母是云南省河口镇贫民,生父是越南务农华侨。   

  1927年4月在云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8年起从事新闻、文学工作。   

  20世纪30年代在国民党军队里任职。后受到革命思想影响。   

  1949年2月17日由文艺界著名人士夏衍和周而复介绍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投身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到  十万大山地区参加粤桂边区游击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司令部秘书。   

  1950年任《南路人民报》编辑、《南方日报》驻海南记者。   

  1951年和1952年两次以记者身份随团出访朝鲜慰问志愿军,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一起战斗生活。第二次挂职下连队参 加战斗,荣立三等功,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军功章”一枚。   

  1953年底以后从事专业文艺创作,曾任中国作协第二届理事、作协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政协委员。   

  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   

  文化大革命时期遭迫害,被开除党籍。   

  1977年1月2日因脑溢血病在广州逝世,终年68岁。   

  1978年,党组织为黄谷柳过去在政治上所受到的错误处分进行平反昭雪、恢复党籍。 

作品简介

       《虾球传》的内容以二战结束后的香港社会为背景,具章回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语言朴实等特点;有浓郁的南方色彩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它塑造了忠厚、善良、侠义、勇敢和追求光明的流浪儿童虾球的形象,描写了这个贫苦少年从香港浪迹广州,最后进入东江游击区的曲折经历。通过虾球的转变过程,既透视了黑暗势力的内幕,也表现了他所走过的漫长道路,在当年获得高度评价,更曾被改编成话剧及电视剧。被认为是“大时代写照”的一部著作。经历了60年时代沧桑,原来由香港新民主出版社出版的《虾球传》,如今仍由香港新民主出版社重版

个人作品

  黄谷柳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显示了其文学创作的多面手,著作颇丰。电影文学剧本《此恨绵绵无绝期》(自编)和《七十二家房客》(合编),脍灸人口。成名作长篇小说《虾球传》,以独特的题材和风格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和文坛的反响。   

  《虾球传》是一部富有浓厚地方色彩和强烈生活气息的作品,比较成功地塑造了从流浪少年成长为革命战士的虾球的形象。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总崩溃前的最黑暗的日子里,《虾球传》的出现给窒息的文坛送来了春风。这部小说1946年至1948年在香港《华商报》副刊连载,随后分《春风秋雨》、《白云珠海》和《山长水远》三部出版了单行本,在当时国统区特别是华南地区曾广泛流传,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在香港、北京曾多次出版发行。除了英译本外,日本作家把它译成日文《虾球物语》先后印了9版并改编为话剧在东京演出。在作者身后的1979年至1985年,《虾球传》在广州还4次印刷,达40多万册。1981年,广东电视台把小说改编为8集电视连续剧,中央、香港电视台也接着转播。   其他作品还有中篇小说《杨梅山下》、《和平哨兵》、《渔港新事》、话剧剧本《墙》,散文集《战友的爱》,童话《大象的经历》等。

《虾球传》是最著名的一部 每次走过天桥,碰到卖旧小人书的,我总会驻足良久,有时也会掏钱买下一套来。不过,不会再去翻看它。最多是在找其他书的时候,眼角扫过它们,怕再滋生出矫情的喟叹,便急急将眼光移到能创造剩余价值的书上。媒体爆炸的时代,怀旧是一种奢侈。 再次见到《虾球传》时,我又有了类似的感觉。《虾球传》是一本怎样的小说?相信看过它的同龄人,无需我再介绍。当年,我们都曾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过;而没看过的年轻一代,估计我说得越啰嗦,他们越没有阅读的兴趣,哪怕它现在又被浙江文艺出版社列为“小说老店”系列重新出版。 《虾球传》原来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连载体小说”:1947年开始在夏衍主持的香港《华商报》副刊上连载,原计划写四部,但写了三部后,因作者黄谷柳先生与他笔下的主人公一样加入“革命队伍”而停笔。1985年,花城出版社在国内首次出版了《虾球传》,小说同时被改编为话剧和八集电视连续剧(当年,由成方圆演唱的电视剧主题曲《游子吟》曾唱遍街头巷尾)。从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红色经典”,因为它讲述了香港草根少年虾球从一个“马仔”成长为“革命战士”的传奇性经历:从“黑”到“红”,这倒有点像后来的郭靖,他也是先混黑社会,后再“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成为“侠之大者”的。 虾球的经历,不可谓不曲折。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也在于通过虾球的视角,详尽地展示了上世纪四十年代香港特有的殖民地景观,无论是对黑社会组织结构、入门行规、黑话手势的介绍,还是对水上人家和下层工人生活的展示,都较为真实可信。 但阅尽武侠,再看虾球,他的英雄故事,除了令人触发一点童年的记忆,实在再也掀不起内心的一丝波澜。而作者所采用的那种凉白开般的通俗性叙述,在今天,已造成了新的“阅读障碍”。也许有人会把这一切都推到“时代局限”和连载体小说的“体裁局限”上,但别忘了,早在《虾球传》之前26年,鲁迅的《阿Q正传》也是“连载小说”,而中国的白话小说发展到《虾球传》时代,沈从文、张爱玲等大师早已奠定了文学史上的地位;即使就通俗小说而论,张恨水的艺术成就,也远在黄谷柳之上。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评价六十年前一部通俗小说的艺术成就,既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也有失厚道。作者黄谷柳先生也因为他的艺术创作被划为右派,一生历尽坎坷。但既然现在有人不止一次地要把《虾球传》列为经典,那就有必要让读者明白,它属于哪方面的经典,它的经典之处在哪里。这样,才真正有利于我们对“经典”的客观认识。就像当年,少年的我第一次看完《虾球传》时,总有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在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老牌的“反共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下的香港,他们怎么可以允许这样的进步小说在报纸上连载? 这个问题在今天已经不成问题,但有时,不成问题的问题,往往又是更大的问题。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