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梁希森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0-11-18 04:22:50

梁希森

梁希森,希森集团及北京玫瑰园别墅有限公司董事长。身价20亿元,“2005年胡润富豪榜”排名第66位;绰号“菜园子”,做过铁匠讨过饭——这似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但却同时以一个人的面目出现。

梁希森 –
人物简介

梁希森——山东省希森集团董事长。

绰号:菜园子

史前档案:包工头出身,1999年入主北京玫瑰园,自此在地产界一炮走红。

梁希森幼年曾一度以讨饭为生,早年做过铁匠,并在面粉厂、装修队做过工人。1992年,他组建希森集团。1999年,梁希森以最大债权人的身份,用3.98亿元拍得了陷入困境的北京最大别墅工程玫瑰园———拖垮邓智仁利达行的项目。传说他目不识丁,却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功积累并运作着好几亿元的资产。

梁希森童年只上过一年小学,从小受够了最刻苦铭心的磨难:曾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曾经浪迹四乡,谋求生路;梁希森有一个梦想:造起楼房,让所有家乡村民住进去。拆了老房子,节约出宅基地面积,用于养殖业,再把农民变成工人,都在这个养殖工厂上班,从而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着村民的生活。

出身影响梁希森——早年讨饭:早年坎坷的经历,让他怀有一颗拯救乡民的心。

梁希森 –
基本概述

梁希森1955年生于鲁北乐陵市家乡梁锥村(现已迁居北京),自幼家境贫寒,因兄弟姐妹多,经常食不果腹。为帮助父母摆脱贫困家境,他仅上过不到一年小学。10岁那年,不堪忍受饥饿折磨的梁希森离家到河北省讨饭。13岁开始,梁希森跟着别人干了4年打铁的生计。

17岁,他在河北沧州的一个锻造工厂当上了锻工,后来还被提拔为车间主任。二十一岁下关东做木工活,1978年23岁时回乡承包了100亩土地,当年收入3万元。1980年以土地承包收入的几万元钱投资面粉厂,当年收入10万元。这是梁先生创办的第一个企业,也是希森集团及北京玫瑰园别墅有限公司的前身。随着企业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后逐步开办了五金厂、棉纺厂、棉织厂、建筑装饰公司等企业。

1995年组建乐陵市希森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产2.7亿元人民币。1996年初希森集团下属建筑装饰公司垫资2.6亿元承包原北京利达玫瑰园别墅建筑装饰工程。1999年4月引进意大利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在昌平投资1000万元成立北京中实节能设备有限公司。1999年7月16日以第一大债权人的身份参与玫瑰园拍卖,以3.98亿元竞买成功,成为玫瑰园的新主人。2000年6月10日玫瑰园以崭新面貌重新开园,标志着梁先生事业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与众多地产大鳄充满谜一般的发家史不同,梁希森的发家史显得相对简单的多,更像是无心插柳却绿柳成荫。在“2005年胡润富豪榜”中,梁希森以20亿元的身价排名第66位,今日之成就恐怕是其往昔一度讨饭之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而梁希森功成名就后的“乡村乌托邦”试验却更是外人无法想象的。

梁希森 –
童年时代

梁希森从小家境贫寒,10岁讨饭,13岁打铁,17岁离家谋生,23岁闯关东,有着丰富而艰辛的人生经历。与梁希森到底有多少资产一样,梁希森到底认识多少字同样是一个谜。关于梁希森认识多少字的问题,地产界风传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其一,梁希森童年只上过一年小学,为住旅馆填一张登记卡,他要求人帮忙;办完事后需要签字,他竟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其二,梁希森小学一年级学历,认识字不到200个,不会读报纸,只会写自己的名字。

1955年生于山东省乐陵市黄夹镇梁锥村的梁希认字不多。梁希森透露自己不仅会写自己的名字,而且还写得相当不错。除名字之外,还能认二三百个字。至于读书看报,梁希森要是遇到一些比较重要的信件或传真,梁则交由司机和秘书念给他听。而更为关键、秘密的文字则让老婆看。梁希森不能和人比认字的成功,高中生、大学生、博士生是上学,梁希森这也是上学——社会大学梁希森感觉更厉害。但这个厉害和他们不一样,比如高科技的东西梁希森做不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在那个凭胆量起家的时代就造就了一个几乎是文盲的企业英雄。从1980年代开始,梁希森在家乡乐陵先后创办了面粉厂、毛巾厂、钢构公司等企业,后来又进入了建筑和房地产领域。1995年,梁希森以自己的名字注册了乐陵市希森集团公司,注册资本2.7亿元。1996年,梁希森带着自己的施工队来到北京,参与了玫瑰园的建设,这是梁希森人生的一次转折,也奠定了今日的富豪身份。

2004年,49岁的梁希森被《新财富》评为当年第376名富豪,资产总额2.7亿。2005再度上榜的梁希森身价却已增至20亿元。从讨饭娃到亿万富豪,20年梁希森的命运完成了时空转换般的跨度,在感慨人生无常,不胜唏嘘的同时,梁希森发家的过程更像是命运开的一次玩笑。

梁希森 –
发家之地

在山东省西北部的乐陵市黄夹镇梁锥村,大多数村民住的是每套280平方米的欧式联排别墅。房子的品质很好,连户型都与北京的流行步调保持一致。

不过,村民们的生活方式显得与整个住宅区不大搭调。秋天的一连几个晌午,都有些女人蹲在别墅门口,用自制的铝皮炉子烧开水,炉子咕嘟咕嘟地冒着黑烟。她们用的燃料是玉米芯。村民们把玉米秸秆堆在联排别墅的窗外。他们在客厅里劈木柴,在西式石雕旁边儿,吐一地的瓜子皮。

造就这一对比鲜明的景象的人,是被村民们称为“老板”的梁希森。在《新财富》杂志推出的2004年中国大陆富豪榜上,梁希森名列第376位,资产2.7亿元人民币。其实,早在1995年他成立希森集团时,注册资金就已经有这么多。正是这位49岁的本村富豪,花了4200万元让村民几乎免费地住进了洋房。

梁希森 –
豪宅外壳

梁希森认识大约200个字。2002年,他因在北京接手“全国最大的烂尾盘”玫瑰园,而快速地赚取了巨额的财富,当他乘坐奔驰轿车回到梁锥村时,感到兑现诺言的时机已经到了。1981年,梁希森还在村里经营着一家小规模的毛巾厂,盖起了一幢2层的办公楼。当时他就对同村的人说,“等以后,给你们都盖上楼房。”

梁锥村原来的平房全部推掉后,空出来的480亩宅基地的一部分,加上一些耕地,梁希森用来建造了500亩的现代化养牛场。每亩地折合6万元,总额3000万元,入股鲁西牛业公司,股份归出地的农民所有。村民们如果愿意,还可以到鲁西牛业公司上班,每月拿400—900元的薪水,享受过节福利和养老保险。

不过,住进新村之后,农民们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得若有所失。他们发现,在自己的小块土地上耕作、辛苦但是逍遥的日子,再也没有了。在院子里种一棵遐迩闻名的乐陵金丝小枣树,秋天用竹竿打落红枣的乐趣,也只能在记忆里渐渐模糊。

梁希森 –
宏图牛业

对于梁希森来说,“新民居运动”只是他夙愿得偿的第一步。

1960年,梁希森的3岁半的弟弟饿得“透过肚皮能看到肠子”,最后饿死了。1965年,10岁的梁希森不得不下决心离开家乡,到河北去讨饭。3年的讨饭生涯,给梁希森留下两个深刻的印象。一是“要饭这个事太难了,太难了”,二是“天底下还是好人多”。

梁希森的想法至今还带有“丐帮”式的“有饭大家吃”的印记,梁希森是想领着大家干事,全过富了才好。要是真正都过富了,就算梁希森过穷了,梁希森让他们帮帮梁希森,他们也有东西往外拿。鲁西牛业公司去年净赚了几百万元,2006年3月以后效益更好,每个月的利润达到200万。

梁希森要做的其实不是养牛,而是杀牛。养牛赚的钱归承包的农户。鲁西牛业公司只赚屠宰之后的钱。

梁希森的计划不只是卖牛肉,还要从牛的下脚料中提取一切有用的东西,用于制药和化工。

如此一来,一头牛将会卖到5头牛的价钱,值4.7万元。他的目标是在乐陵市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肉牛培育基地,养65万头牛,等于全市人均一头。即使按照每年屠宰32万头牛、每头牛只卖2.3万元计算,每年的销售额都会达到74亿元人民币。

牛多了总不是坏事,等牛肉真多了,不稀罕了,还能当窝头吃。梁希森设想将来的孩子们没事儿干的时候,就吃块牛肉,吃那么几代人,中国人的身体就不会比外国人差了。

梁希森 –
文化运动

梁希森强烈地流露出对农村“新文化”的渴望,他试图用“文明”的生活方式改造农民,而他的改造对象,则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镇定自若。

对梁希森而言,以下三点是如此的一致,几乎不可分割:A、带领农民富起来;B、让农民奋发图强;C、实现鲁西牛业公司的伟业。其中,B是最让他头疼的一点。

在他看来,比方说,台张村的村民们就很有“劣根性”。本来,建完梁锥新村之后,梁希森就准备改造台张村和麻线刘村。这两个村子人数都比较少,距离梁锥村很近,三个新村可以形成一个漂亮的小板块。两村的村民最初都同意了。2004年3月,希森集团派出的建筑公司,把建筑材料拉到了两村的新村基地。

两村的新村建起围墙之后,台张村的村民发现,他们的围墙是24厘米厚,而梁锥村的围墙是38厘米厚,也就是说,少了一排竖砌的砖。他们派出20多位代表与负责施工的工程师谈判。在离梁锥村稍远一点儿的地方,许家村的新村施工正在进行,建筑格局与梁锥新村完全一样,围墙厚度则是24厘米。梁希森的岳父母、姑姑、姐姐、妹妹都住在这个村。2007年8月,许家新村落成。

梁希森承认,过去的经济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民的利益,对他们来说并不公平,但他相信,自立自强、拼命去争取财富的渴望,最终会帮助农民去战胜一切。一些村民把梁希森当作了某种可崇拜的偶像。在某村干部家的客厅里挂着3幅大照片,在照片中居于中央位置的不是家里的长者,而是梁希森。另一些村民则完全相反,虽然真心实意地感激着梁希森,但由于性格内向,反倒与他生分起来。这一切,使得黄夹镇的最新生活图景显得有点芜杂,远远不像梁希森在北京的那个建别墅、卖别墅的玫瑰园那么简单。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