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李端芬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0-11-18 18:36:43

李端芬

李端芬(1833—1907年),清朝贵州贵阳人。他是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密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在关键时刻上书敦促变法,光绪皇帝特提拔他为礼部尚书。变法失败后,慈祥太后以“竞将大逆不道之康有为等滥行保荐,并于召对时一再百陈”的罪名,将他发配新疆。

清朝光绪时礼部尚书

李端芬(1833—1907年),清朝贵州贵阳人。他是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密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在关键时刻上书敦促变法,光绪皇帝特提拔他为礼部尚书。变法失败后,慈祥太后以“竞将大逆不道之康有为等滥行保荐,并于召对时一再百陈”的罪名,将他发配新疆。李端芬的《请推广学校折》,提出了“一经五纬”的改革纲领。他认为人才关系国家之强弱,激励人才是当务之急,应从中央到地方创设新式学堂,引进新思想、新知识,“以此为经”。“五纬”是指设藏书楼(即图书馆)、广立报馆(出版报刊)、选派游历者(派人出国留学、考察)。他的这些主张为光绪皇帝采纳,成为政府决策。尽管变法以“百日维新”告终,但“废科举,兴学堂”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对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第一人

在中国,教育费用自古以来就是老百姓的经济负担。而李端棻是最早提出为贫困地区学生减免费用的人。当时虽然还不存在“教育乱收费”问题,但他看到云贵两省地处偏远,“士多寒酸”,士子们去北京会试不仅路途遥远,而且车马费用负担沉重,不少人因出不起钱雇车马,只得靠步行进京,往往误了会试。或负担不起进京费用,虽考中举人也只有放弃进京会试的机会。于是他与云贵总督刘岳昭、云南巡抚岑毓英联合上奏清廷,请对“滇黔两省举人会试,例给火牌驰驿至京”,得到朝廷批准。从此,滇黔两省的举人,凭着官府发给的火牌(介绍信)进京会试,沿途驿站免费提供马匹车船和伙食,这项措施为滇黔两省造就了不少人才。

李端棻一生刚正不阿,不屑于买官卖官,只要是人才,他都举荐使用,尽管他为举荐人才付出了沉重代价,但终身无怨无悔。

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他主持广东乡试时,发现梁启超是难得的奇才,以第八名录取,并将堂妹许给他为妻。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李端棻最大贡献就在于他改革学制,注重科学,反对应试教育,倡导素质教育。

他鉴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教训,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五月初二向光绪皇帝上了《请推广学校折》。指出当时实行的应试教育,不能培养出大批时事所需人才,在奏折中他提出在京师和全国各省、府、州、县皆设新式学堂,并提出建图书馆、试验室和出版社,并向科学发达国家派出留学生等新举措。希望改革旧的教育制度,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以雪国耻。

光绪皇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下令在全国推行。之后,京师大学堂及各省的新式学堂相继成立。创建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在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所以说如果没有贵阳人李端棻,就没有今天的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校史馆,至今陈列着李端棻向光绪皇帝所上的《请推广学校折》就证明了这点。

戊戌变法名留青史

在历史上,李端棻不仅是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家,还是近代维新运动的政治思想家。

他举荐了严修、唐才常、熊希龄等16人,这些人在戊戌变法后的中国历史进程中,均做出过积极贡献。在他所举荐的人才中,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首推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维新派首领人物,若不是李的保荐,维新派就很难参与决策。之外,李还以他在政坛上的成熟稳健,全力投入到戊戌变法中。

今天的人们纪念李端棻,不是因为他做过大官,而是纪念这位贵州籍官员在戊戌维新中起过独特的重要作用。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一切维新,基于此诏;新政之行,开于此日。”维新变法之火焰,至此熊熊燃起。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顽固派,认定“祖宗之法不能变”,对变法百般阻挠。他们利用掌握的实权,加紧反扑,将力主变法的翁同和“开缺回籍”;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以武力控制京师;又规定二品以上大员任用,需经慈禧太后批准,阻止维新人物进入上层,维新运动面临极大困难。

值此关键,李端棻却不同于一般首鼠两端的官僚,而是直面现实,以行动支持改良维新。他于6月初上《变法维新条陈当务之急》的奏折,为变法推波助澜,继后又多次上书,提出更为具体的变法主张,其领域涉及政治、文化教育、用人诸方面。梁启超回顾当时的情况时说,李端棻“屡上封事,请开学堂、定律例,开懋勤殿大誓群臣诸大事,二品以上大臣,言新政者一人而已。”(《戊戌政变记·新政诏书恭跋》)康有为则称赞李端棻当时是“抗疏维新冠九卿”。从康、梁这两位维新派领袖的评价中,应当肯定李端棻在维新运动中,是身居高位的朝廷大员中支持变法最得力的首领人物。

1898年李端棻因举荐康、梁乱党和积极参加变法,被革职发配新疆。1901年因病获赦返回故乡贵阳。

回到贵阳后的李端棻仍十分关注贵州的教育,他接受贵州巡抚之聘主讲贵州经世学堂。1905年,他联合贵阳士绅于德楷、唐尔镛、任可澄、华之鸿等,呈请贵州巡抚林绍年,将原贵阳府中学堂移到次南门外雪涯洞,改名贵阳中学堂,后再改为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即今天的贵阳一中前身)。1907年他逝世时留下遗嘱,将一生所有积蓄一千两白银捐给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作办学经费。

天津中医学院教授

个人简介

李端芬 女,1924年生,北京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天津中医学院教授。1949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生物系。1950年到湖南湘雅医学院(现中南大学)任教.1957年调入天津医学院1979年调入天津中医学院。

个人成就及荣誉

40年来,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早年探讨中草药对细菌的作用.于1953年6月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了《大蒜治疗儿童杆菌痢疾的初步报告》一文。还先后发表了《甲胎蛋白试验普查原发性肝癌总结》、《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胃癌患者周围血液淋巴细胞转化反应》、《扁桃体切除与血清IGg的变化》及《关于自身免疫与某些自身免疫中抗核抗体的检测》等多篇论文.并参加广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英汉免疫学辞典》的编写工作。1983年被卫生部聘为高等医药院按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分别编审了供中医学院中医系、针灸系用的《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及中药系用的《微生物学》,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90年编审了供骨伤专业用的《医学微生物学》。1991年编审了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医系、针灸系用的《医学微生物学》。1985年被评为学院先进工作者,1989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被师。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