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W范文网作文频道精选小学生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优秀作文投稿!
在线投稿
作文大全 > 初一作文 > “微博法庭”:网络案件网民裁决

“微博法庭”:网络案件网民裁决

发布时间:2021-04-20 13:30:54 作文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雷磊 邹思聪 张维

改善网络空间环境,不能单纯依赖行政和刑罚这样的“硬手段”。仿照现实司法体系设立的“微博法庭”运行一年半,事实证明,网民能够实现良好的自我管理,既让造谣传谣者得到了惩处,防止他们违法犯罪,尽可能减少公权力的直接介入,也保障了网络空间的自由和活跃,达到各方共赢的效果。当然,“微博法庭”对待网民与官方微博应一视同仁,才能强化自身的公信力。

“立法”:既要维护秩序,也要保障自由,转发微博的用户不会被罚。

“法官”:和当事人双方互粉的被系统自动过滤,看不见双方支持人数。

“庭审”:从举证到判定,全程直播,人人都可以“旁听”。

“判罚”:“处罚一般都从轻”,先警告。

“例外”:危害信息不经审理,小秘书直接删除。

网页上蓝橙两色代表“原告”和“被告”,鼠标是“法槌”,只需移向判定按钮轻轻一点,便分出胜负。

新浪微博社区委员会,一个虚拟的网上法庭,参照现实的司法体系设计;5千多名从微博网友中招募的委员作为“法官”,负责“审判”发生在微博上的用户纠纷和不实信息“案件”。

这里无需旁听证,审理过程公开进行,惩罚手段仅限于用户的微博使用权限:扣除信用积分,禁言,最严厉的是销号。

自20 2年5月28日上线,“微博法庭”在一年半时间内裁决了33万余个“案件”,平均每三分钟判定一宗。

多名资深法律人士肯定将自我管理引入到微博空间的做法:培养网民规则意识,保障网络言论自由。

“这是一个运用网络民主,实现用户自我管理的平台。”新浪微博社区委员会项目负责人胡亚东说,“微博法庭”将帮助微博建立规则和秩序。

不过,“微博法庭”仅管辖一部分网络“案件”,无权处理刚性的内容审查。

“微博宪法”:言论自由的边界

不能放任乱象,也不能都管死了。

让网民自己来管微博的想法萌生于20 2年年初,原因很简单:站方管不过来,也管不好。

当时新浪微博的用户数量接近3亿,这个中国最大的舆论平台,不仅面临用户压力,相关部门也不满意,领导要求“微博网站加强信息发布管理”,中央媒体批评微博是“谣言集散地”。

谁来管?怎么管?以互联网从业者们的经验,自律是颇有效的管理手段。仿照现实司法体系,构建“微博法庭”的设想很快被采纳,“因为操作起来方便。”胡亚东说。

首先是“立法”。以产品设计者和代码工程师为主的团队必须在短时间内恶补法律知识。“中外司法制度的资料都要翻阅,借鉴其中立案、举证、辩护、裁定、执行的程序。”他们了解陪审团制度的办法,是观看美国经典法律电影《十二怒汉》。

团队还聘请部分熟悉互联网的法律界人士和传播学者作为专家顾问,包括律师陈旭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志安等8人。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研究员朱巍是中途加入“立法”团队的。

第一部要立的“法”是《新浪微博社区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完全是当新浪微博的“宪法”来设计。网络管理部门的要求、企业的担忧和用户的自由表达权利都要考虑到,不能放任乱象,也不能都管死了。

“立法者”权衡最多的是:如何在维护秩序与言论自由之间划出最合理的分界线。这也将决定这部“微博宪法”的价值取向。

专家顾问的一些意见被采纳:朱巍主张“安宁权”,即用户可以自行设置以免受被@的骚扰;张志安更注重保障自由表达权,认为转发微博用户没生产内容,不应被罚。

经过 3稿的讨论修改后,“微博宪法”出炉。

“网上法庭”:自动化的程序公正

系统一般会回避和当事人双方是好友或者粉丝关系的“法官”被抽选。

依照“宪法”,《新浪微博社区管理规定(试行)》和《新浪微博社区委员会制度(试行)》也相继出炉,前者相当于“刑法+诉讼法”,后者则相当于“法官法”。

经过两个多月的加班,胡亚东和同事将“法律”转化为用户可以操作的页面程序,“微博法庭”宣告建成。

胡亚东觉得,这套微博上的“司法”体系有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特点:既模仿了中国的诉讼法制度,又借鉴了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和判例制度。没有独任“法官”,每个“案件”由定额的“陪审团”成员审理,以票数多寡裁决胜负;委员会公开一些典型案例案卷,供裁决前作参考。

20 2年5月,新浪微博公开招募社区委员会委员。条件并不苛刻:实名的 8岁成年活跃用户都可参与。

“选择委员时,会更倾向那些有正义感且立场较中立的人。”朱巍说。不过这也只是一个大致标准。专家委员包括央视记者王志安、历史学者章立凡等人。

首批专家委员直接从专业人士中挑选,不过之后,门槛有所提高,实行等级考核晋升制度,即优秀的普通委员才能成为专家委员。这更接近现实中的法官遴选制度。

系统程序主导着“案件”处理的流程:通知双方当事人进入页面举证,形成案卷后,随机抽取定额人数(一般普通委员审为2 人,专家委员审为9人)的委员,通知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案卷。委员们只需点鼠标作出判定。

公正就体现在系统设置的程序当中。由于系统的设置,委员在“审判”期间看不到当事双方支持人数,避免了外界干扰,有点类似现实中对陪审团成员的隔离措施。

系统一般还会回避和当事人双方存在好友或者粉丝关系的委员被抽选。“这种回避在应用程序中更简单, except加一句算法就可以搞定。”胡亚东说。

朱巍曾两次接到来自同校教师吴丹红的举报,称网友对其进行人身攻击。朱巍没有和吴互粉,但考虑到自己的同事身份,他选择了弃权。

专家委员“马草原”在现实中是一名检察官。他最肯定的是,在“微博法庭”,从举证到判定都是透明的,人人都可以“旁听”,这在现实中国的法庭中还很难做到。他觉得透明和监督会促使自己在裁定时更加慎重。endprint

“轻刑处理”,教育为主

“微博法庭”相当于第一道防线,防止网民的行为从违规滑向违法犯罪。

20 3年5月3 日,庆贺《公约》颁布一周年,在相关部门负责人见证下,新浪晒出“微博法庭”运行一年的成绩单:不实信息的举报量从最初日均4000条下降到日均500条,“有效地遏制了造谣传谣的不良行为”。

与之相应的另一组数字是:一年时间内,有超过20万人次被扣除信用积分。

在“微博法庭”的惩罚措施中,扣除积分类似于罚款,禁言和禁被关注则如同“有期徒刑”,冻结账号相当于“无期徒刑”,而注销账号则意味着“死刑”。

根据《新浪微博社区管理规定(试行)》,相关的处罚按照情节轻重有不同幅度的“量刑”,比如发布不实信息无即时危险的,只要澄清信息就够了;发布敏感信息的,初犯者也是先作警告和删除内容处理。

胡亚东回忆,“微博法庭”刚上线时曾搞过“乱世用重典”,对违规微博从重处罚。后来,考虑到要保障用户的活跃,“处罚一般都从轻”。

资深网友“厦门浪”说,伴随着微博等新媒体出现,普通人获得了公共领域发言的机会,但如何用“公共麦克风”讲话,人们都在摸索,如果“微博法庭”运行得当,可以注入规则意识,培养用户的网络习惯。

在知名媒体人罗昌平看来,虚拟的“微博法庭”就如同设置了一个缓冲地带,在监管部门刚性的审查之外,保护微博用户的权益。虽然“微博法庭”的判定并不都能体现公平正义,但退出机制的存在可以让“司法者”优胜劣汰,“法治航向”不会偏离。

当然,如果网友发布的信息已经触犯法律,就不是“微博法庭”能管的了。20 3年9月,“两高”出台了关于网络诽谤等侵权案件的司法解释。

朱巍认为,“微博法庭”让微博用户自律,司法、行政等权力就不用频繁介入。“微博法庭”对于微博违规行为的限制,更像是一种预防,减少用户因言侵权甚至获刑的风险。他深知维权成本之重,有时仅仅是证据公证就花费数万元,还不包括诉讼费用。相比之下,“微博法庭”处理纠纷方便快捷,没有任何花费就能实现正义,是一种廉价的维权方式。

“微博法庭”的治理成效得到认可。新浪站方宣布,微博委员会委员人数将由此前的5千人扩充到 0万人。

小秘书:真正的“首席大法官”

在处置涉及质疑官方和官员的微博时,站方多亲自上阵。

“法庭”裁定是非之后,量刑和处罚就交给了新浪。网友习惯地称后台的那些工作人员为“小秘书”。他们既是判罚执行的“刽子手”,更是“微博法庭”的“首席大法官”。

小秘书的掌控从立案就开始了。进入庭审程序的案件,已经经过站方后台的层层筛选。新浪将举报信息分为不实信息、用户纠纷和危害信息三类,只有前两类才是“微博法庭”的管辖范围。一般明显违规的信息,站方发现后也会主动处理。

“涉及意识形态的危害信息,小秘书会直接删除掉。”新浪内部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站方直接处理是因为举证裁定的时间超过24小时,这样会导致敏感信息扩散。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不实信息和用户纠纷最重的惩罚都是冻结账号,而危害信息最高可判注销账号的“死刑”。可见,只有小秘书掌握着“生死大权”,而且无需走“庭审”程序。

&nb

  • 推荐栏目:诗歌发朋友圈句子其他范文(可搜索)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