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作文楼| 句子| 历史人物| 范文|
W范文网

拜堂的礼仪

    男家把女方迎来之后,也并不是马上进门,而是把喜轿关在门外,俗称此为“憋性子”,意思是把新娘的性格憋得柔顺些。喜轿进门以后,又有许多仪俗。虽然这些仪俗并不一定全部存在于某一地区,但也都是存在过的。

    撒谷豆。即在喜轿进门以后,撒谷、豆等,用意是避邪。这是一项比较古老的仪俗,宋以后比较流行,其用意在避“三煞”(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

    喜轿到院子里,要从预先摆好的炭火盆上慢慢跨过,意思是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日后夫妻会越过越红火。

    落轿以后,新郎要象征性地朝喜轿射三次箭,称“桃花女破周公”,也叫“煞”,也是避邪驱祟的意思。

    新娘从轿里出来,又有传席之仪。所谓席,也就是铺在地上的红毯。这种习俗在唐代就普遍存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春深嫁女家》写道:“何处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从诗中可以知道,当时铺的是毡褥。到宋代,人们娶媳妇,轿子进大门,也是“传席以人,弗今履地”,这种仪俗的用意,即传宗接代。清人笔记《不下带编·卷二》记载说:“今杭惜用米袋承毯,名曰‘传袋’,又日‘袋袋相传,以袋隐代’。”近人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也记述了浙江的传席风俗:“新妇进门,布袋铺地,辗转更换,令步其上,谓之传袋,犹言传代也。”出轿时,用米袋直铺至花烛前,新娘脚踏米袋,寓意步步高、代代好。

    下轿以后,一些地区有跨鞍的仪俗。新娘要跨过马鞍,“鞍”与平安的“安”谐音,这个仪俗的意义就是祝福新郎新娘平安。

    欢欢喜喜入洞房

    拜堂完成之后,新郎新娘就要入洞房了,仪俗也是一系列的。诸如坐帐,亦称“坐福”,即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或床边,新郎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女人一头。

    撒帐,这项仪俗是指亲朋在新人入洞房以后,把喜果等撒向新娘怀中,撒在合欢床上,甚至撒向洞房的每一个角落。撒帐的仪俗始于汉代。据记载,汉武帝娶李夫人的时候,要宫人撒五邑同心花果,他们则用衣裙盛着,接到的越多,就预示着得子越多。后世的撒帐和汉武帝时的撒帐用意是相同的,只是所撒的物品有些不同了。一般常见的是枣、栗子、花生等,利用谐音表示“早立子”、男孩女孩“花搭着生”。

    入洞房以后还有吃“子孙饺子”的仪俗。旧时北京的子孙饺子是由女家包好带来的,由男家煮熟,同时男家还要做长寿面。吃子孙饺子的时候,照例要有一群孩子在窗外问“生不生?”娶亲太太或新郎回答“生!”或者干脆把饺子煮得半生不熟,让新娘自己说“生”。这叫“讨口彩”,是早生孩子的吉兆。

    古代婚礼有同牢合卺的仪俗。“同牢”指新人入洞房以后一起吃一牲牢。一起喝酒则叫“合卺”,卺是由同一个瓜、瓠等分剖两半儿做成的瓢。南北朝时的齐,合卺用方(食器),两卺用锁锁着。唐代用酒杯,称“双杯”。宋代将两杯用彩线相连,对饮一杯,称“交杯”,喝毕,掷杯于地,若一仰一合,象征阴阳调谐,大吉大利。同牢、合卺发展为后世的团圆饭、喝交杯酒。

    与同牢、合卺同样表示成婚的还有“结发”(一称合髻)。结发本来指束发,后来把原配夫妻称做结发夫妻。结发本来不是婚礼的仪俗,后来演化出婚礼结发的仪俗,即将新婚夫妻的头发象征性地结扎一下,也有新郎新娘分别剪一绺头发用彩线扎在一起做信物的。

    洞房里还有一个仪式是喝“交杯酒”、“守花烛”。交杯酒的习俗开始于周代。《礼记·昏义》记载:“(夫妇)共牢而食,合卺而酳。”以一个瓜、瓠剖成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新郎新娘各执一方用酒漱口,就叫“合卺”,此俗演变到后来为喝“交杯酒”。

    在古代,婚礼中使用的蜡烛上多半绘有龙凤彩饰。后世以花烛喻结婚。何逊《看伏郎新婚》诗云:“何如花烛夜,轻扇掩红妆。”新婚之夜,新娘新郎通宵不睡,谓之“守花烛”。不守花烛者,新人睡后,伴娘须时时进房察看花烛有无损灭,恐有不祥之兆。迷信者有“左烛尽新郎先亡,右烛尽新娘先亡”之说,故如一烛灭时,即将另一烛熄灭。
  • 推荐栏目:发朋友圈句子其他范文(可搜索)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