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冯朝辉(画家) 简历 – 名人简历 – 画家,鉴定家 收藏家 人物 艺术家,鲁迅美术学院

发布日期:2021-01-02 06:43:04

冯朝辉

冯朝辉(画家)

冯朝辉,号逍遥山人,1967年生,现为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教授,受聘为辽宁省侨联特聘专家、辽宁湖社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辽宁可移动文物普查书画类专家。曾旅居日本16年,获硕士学位,2013年归国任教。长期从事写意花鸟画创作、中国书画鉴定和相关学术研究,个人绘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曾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多篇学术论文于报刊杂志等媒体上公开发表,著有《辉缘翰墨——朝辉藏画精选》。艺评网签约艺术家。

艺术经历

1993年7月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1年3月毕业于日本国立京都教育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日本画专攻),获硕士学位;

2002年就职于日本亚细亚文化艺术中心,任中国担当;

2006 年受聘为沈阳书画院签约画家;

2009年受聘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客座教授;

冯朝辉

2012年特聘为省侨联专家;

2012年受聘为辽宁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客座教授;

2013年3月归国,就职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副教授;

2013年受聘为辽宁省可移动文物普查书画类专家。

艺术成就

2001年后曾多次在日本京都、长野、名古屋、静冈、广岛、饭田等地举办个人中国书画作品展;

2002年作品《老树孤鸦》获日本亚细亚水墨画展特选;

2004年杭州西泠印社纪念艺术泰斗吴昌硕先生诞辰160周年编辑出版《海外藏吴昌硕金石书画选》,辑入其个人收藏的吴昌硕作品10余幅;

2006年回流清康熙御书房《南巡图》经中央电视台公开报道,回流《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明代郭诩《虢国夫人夜游图》;

2007年中国国家画院纪念艺术大师齐白石先生逝世50周年,举办齐白石作品展,同时出版《造化神功》,展出并辑入其个人收藏的齐白石作品20余幅;

2011年作品《清荷》等发表于《沈阳书画》;

2012年于辽宁省侨联成立50年之际被评为“侨届精英”,个人成长历程及作品辑入《侨界精英谱》、《侨心》书中公开出版发行;

2012年作品《写意花鸟》四条屏于中国美术馆展出;

2012年发起、组织“辽沈晚报——共暖娃娃手”大型义拍活动,同时捐赠个人作品《枯树孤鸦》,所得善款全部捐献贫困地区;

2013年作品《孤影浮云图》于辽宁省博物馆展出,并获收藏。同时受邀参加“高其佩与指头画派学术研讨会”,撰写的《日本所见高其佩书画作品析义》于会上发言、交流;

2013年受邀参加“视觉中国——爱丁堡国际艺术邀请展”;

2013年编著、出版《辉缘翰墨——朝辉藏画精选》(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3年撰写的《辉缘翰墨,汲古倾情》一文于《美苑》杂志发表;

2014年 受邀参加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中国书画艺术展(巴黎)"

2014年撰写的《老夫也在皮毛类–纪念吴昌硕齐白石诞辰》《濡毫论道,坠墨流华》《迁相妙得,落笔传花》等文章在《华商晨报》上发表。

艺术评述

藏古乐道  写意人生——记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教授冯朝辉

(撰文:辽宁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副馆长 由智超)

        我与朝辉的相识源于对民族传统书画艺术的共同痴迷,当时他还是一名旅居日本,专事中国名家书画回流的学者。我清楚地记得,在他的家中我们第一次见面,朝辉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书房里琳琅满目的图书,还有他对自己藏品文献知识性的解读。

        “知识的洗礼,实践的历练”,一路伴随着朝辉的成长,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到鲁迅美术学院教师,从书画研究学者到北方资深书画藏家,到业内鉴定专家。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朝辉出于对历史文化的挚爱,早在本科学习期间,即对书画收藏稍事涉猎,此后十多年的旅日生涯,为他从事书画收藏,提供了广阔的历练、发展和成就的空间(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原因,日本民间所藏中国书画较多)。在市场拼搏中,大量地过眼、过手,不间断地学习,从失败的教训里感悟和接近“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之境界,是任何一名优秀的书画鉴定、收藏专家成长的不二法门,朝辉也正是沿着这条法则一路蹒跚走来。有人说他天资聪慧;有人说他才情独具;有人说他刻苦勤勉;也有人说他得获天时。其实,如果让我来说朝辉今天的成就是诸种因素的结合,颇有些老生常谈。我所知道的朝辉能够走到今天是他对艺术和生活的特别热爱,是不为更多人所知晓的艰辛付出,是敢于反复跌倒后的挺身大胆前行。

收藏艺术品不单纯是对物的占有,收藏家内涵的高下不仅是收藏品拥有量的比较。朝辉历经十余年的努力,所藏中国名家书画质量之精,数量之多,业内人士无疑是深为钦佩的。资产积累的意义于其已经淡化模糊,更多的担当起社会责任是朝辉现在常常思考的问题,他重视自己学识修养的培养,坚持从收藏的本位出发,进而对中国艺术精神做深入的品读。

    统观朝辉的书画藏品,重在近现代,兼及明清。其中以金石画派巨匠吴昌硕、齐白石的作品数量最多,一方面是因为两位开派艺术大师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的卓越成就和令人仰止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朝辉自身对他们异常喜爱,并且学习他们,他本人也擅画大写意花卉。同时,还藏有张大千、傅抱石、徐悲鸿、黄宾虹等近现代名家的作品,以及明、清时期的林良、朱郎、罗牧、蓝瑛、张瑞图、八大山人、高其佩、郑板桥、沈铨、吴历等名家作品。

        吴昌硕是我国近现代交替时期杰出的中国画大师,他的大写意花卉引领了“后海派”绘画的风骚,并且创造了文人画发展史上新的高峰。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在曾任大阪商船及日清汽艇株式会社买办的王一亭、日本篆刻及金石学家河进荃庐和京都文士领袖长尾甲的大力推介下,吴昌硕的金石书画风靡东瀛,大受日本官、商、学者、民众等的追捧,使得吴昌硕的作品在日本的保有量较大,这也为朝辉提供了更多地接触、购买大师真迹名作的机会。据朝辉自己介绍,这十多年来累计过手的吴昌硕作品有150余件,在这其中他精选了40件作品留作收藏。

这40件作品可以说幅幅精彩,张张可堪称之为吴昌硕的代表作品,创作时间从缶翁60多岁,直至其84岁卒年,于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包括书法、绘画、书信、印章等,将一代巨匠的艺术成就加以诠释。在这些作品中,有近10幅作品为大师暮年(1921—1926年),和去世后翌年(1928年)在日本高岛屋办展时的作品,现存有长尾甲亲题箱书,高岛屋美术部统一编号,统一制盒,同样可以视为十分有价值的文物。这些作品已分别辑入早年与展览同时出版的《缶翁墨戏》、《缶庐近墨》和《缶翁遗墨》之中。

我个人认为,单就朝辉所藏吴昌硕作品而言,无论是其规模,还是水准,与国内、外各大文博机构,以及一些私人藏家相比,完全可以说是位列前茅,甚至令人惊叹。这不免让人想起汉代李延年脍炙人口的诗句“北方有u2018佳u2019人,绝世而独立”。朝辉在书画收藏领域有此成功的确是我们辽宁人的骄傲。

齐白石的作品是朝辉的另一主流藏品。白石老人衰年变法,走吴昌硕大写意花卉一路,独创“红花墨叶”法,并将绘画体裁拓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朝辉所藏齐白石的作品近30件,时间跨度从变法时期到晚年90岁。其中变法时期的《芭蕉小禽》与《芭蕉蝉鸣》两幅作品,同时间、同形式、同体裁,原本应为一对孪生作品,却因岁月而疏离,巧遇朝辉之手相聚,不能不说是收藏的一大乐趣!此外更有《案上清供》、《酒熟蟹肥》、《棕树瓦雀》等难得一见的水族和花鸟画佳品。

        近现代其他名家的作品朝辉亦有所藏,如张大千的《青杉闸送行图》、徐悲鸿的《猫蝶图》和《柳鹊》、黄宾虹的《山静日长》、李可染的《牧牛图》等,无论尺幅大小,其艺术价值颇高,皆为画家的创作精品。

古代书画,由于年代久远,几经社会动乱和自然损坏,世间存量有限,故朝辉所藏这部分书画作品,还不能单就某一古代名家形成收藏规模,但其以“精”、“佳”为准则,所涉画家和作品也足以让业内人士,甚至文博机构注目。

朝辉所藏清代朱耷(八大山人)的作品《兰蕙图》是个人收藏中难得一见的真品,不仅将他的收藏品位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同时也代表了其个人鉴定水平的精、准。所藏明代吴门画家,文征明的代笔人朱郎的《西园雅集图》、清代著名画家郑燮的《峭壁芝兰》和沈铨的《百禄图》不仅绘制精美、细致,艺术水准高,而且尺幅巨大,保存完好,足可以与博物馆中的同类藏品等量齐观;所藏明代画家罗牧的《山水》图,递载于8种书籍、并有两次展览,可谓难得;所藏清代著名画家吴历的《溪边小景》乃上海博物馆所藏《湖天春色图轴》的姊妹篇;所藏明代著名画家蓝瑛《弄璋图》,曾经清代大收藏家吴荣光收藏,并编入《辛丑销夏记》中,是蓝瑛早年所绘人物画,流传有序,更具美术史研究价值。

        朝辉的藏品取其一二,可为好事者终生满足。朝辉却始终朴实低调,向来言而有物,从不妄语,人有所求,古道热肠,尽心助之,不计回报。因此文博界、鉴赏、收藏界、教育界、书法美术界,以及喜爱艺术品收藏的各界朋友一经与之交往,无不认可其人其行。与此之外,我与朝辉接触,时常感到他在艺术面前的单纯,无论是议论书画艺术史的大师之作,还是有机会一同观画研究,每提到和每遇到佳作精品,朝辉便欢欣鼓舞,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我等为之感染,且不能止。古圣贤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胜己者强。”朝辉对此都能有所为。尤其是“自知”和“胜己”,他重视以往的教训和经验,对失误和过错铭记不忘。他剖析自己的书画鉴赏水平,依旧认定还要继续增长见识和学问;他从事绘画创作,选定要采取提高书法艺术的方法。

朝辉身处物欲横流中,却能把握自己的文化艺术事业方向, 他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忙于读书作画、著书立论,擅于开拓自己的眼界,他常说“作一名优秀的教师是我人生最大的愿望。”

朝辉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大概源于他始终眷恋校园生活的情结。朝辉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继而东渡扶桑读取了艺术专业硕士学位,而后又回到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人们也许对其收藏知之偏多,而对他锲而不舍的理论钻研能力、孜孜以求的读书习惯、挥毫泼墨的绘画水平知之尚少,“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朝辉从绘画进入收藏,又从收藏中学习、感悟后回归于教学和绘画创作之中。书画收藏事业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积蓄了创作底蕴,提高了认识与品位,提升了他的创作水平。朝辉专攻大写意花鸟画创作,这与其藏品以吴昌硕、齐白石为主是相互关联、相得益彰的。

        “上师古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朝辉在书画收藏领域的认识与成就使其于个人艺术创作之路上走了一条捷径。“长一双看名画的眼睛”是每一名艺术创作者的必修课,忽视了对传统的继承,过分强调自身作品的画面效果,往往会陷入艺术创作的误区。朝辉对名家字画的研究、鉴定与收藏的经历,于其自身的书画创作之路上,恰好贴合了师从古法,以古为基的理论,于传统中发展,在继承里创新。朝辉的大写意花鸟画以骨法入笔,在大量观察、临摹和研习大师先贤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名家真迹后,沉淀、积累出自己的艺术品性。可以看出他的个人作品充分吸收了传统文人画的营养,由金石画派而生发,笔墨凝练却不失鲜活,展新又不失法度,看似简单、随笔的笔触之中,可见一个人十几年、几十年的文化沉积和精神素养。人们常常把中国写意画笼统地理解为心性、意境等一些元素化的特征,但这仅仅是一些元素,师古传统也是客观的,谁都不会成为别人的影子,一个画家不论如何师古,其自身的东西必然会体现。观冯朝辉的作品,你会感到其于传统之外对自然纯情的“悟道”和个人“心性”的广大,这对于专攻大写意花鸟画的画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诗、书、画、印”是中国文人画的四大元素,于书画之外,朝辉亦喜欢创作诗词,注重自身诗性的养成,是文化积淀的必然,是思想凝炼的迸发。生活中的一情、一景、一事、一物,甚至是别人无意间的一句话,他都能引来入词、和诗,随口而成,思维宽泛,感情饱满,平平仄仄,朗朗上口,情调无限。于其书画作品中,朝辉亦常题写其自作诗,这在当下的画家中,能事者不多。“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朝辉个人创作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文人画追求的最高境界。

        “算事业须由人做。”承传和弘扬中国的艺术文化,需要投入赤诚和能力,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做好事业。朝辉恰值盛年,与书画结有令人不可及的机缘,积累了先于年龄的成熟和成就,日后希望朝辉能在教师这个高尚的职业里,在鲁迅美术学院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对中国的文化艺术进行更加系统、深入地探索,将自身的鉴赏知识做更为缜密地研究与传播,同时在水墨丹青之上能够勤于耕耘,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己之所藏,同社会共亭;用己之所悟,引学生共为;凭己之所画,与后人共赏。

朝辉人生理想的实现尽在其间。

为学日益,为道曰损

    “问寻校园春色,一别两个十年。和风依稀识旧面,轻拂感泪湿衫。枝枝摇曳招手,丝丝撩动怦然。停身欲语说旧事,惊起黄雀一片。”这首《西江月﹒校园感怀》是我于去年三月自海外归国,回到我的母校——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时即兴写下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本科毕业后,放弃了国内优厚的工作待遇,远赴日本留学,攻取艺术专业硕士学位。二十年过去了“为学日益,为道曰损”,恰似高原冰川上垂落的滴滴水珠,筚路蓝缕,九曲回肠,一路跌宕、奔涌,受流经地域的滋养,如今回到了高原平湖,我时常这样看待形容自己。当八大山人的《兰蕙图》、郑板桥的《峭壁芝兰》、吴昌硕的《竹石图》、齐白石的《酒熟蟹肥》、黄宾虹的《山静日长》、徐悲鸿的《柳鹊》、张大千《杉青闸送行图》、傅抱石的《高山仰止》等件件记载、著录清晰,流传有序的华夏艺术瑰宝,经我手回流祖国,并编辑出版《辉缘翰墨——朝辉藏画精选》(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艺术研究系列丛书/收藏篇)一书,以此向培养我的母校作一汇报时,噤若寒蝉,我的内心是忐忑和诚恐的,当年的“藐予小子”岂敢“知巧而睹于泰”哉?

    “无心插柳”大学毕业时如果让二十多岁的我于个人艺术成长中拥有高深的认识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始终本着对艺术的无限热爱和不懈的追求,脚下的路就不会偏离。在日本读书期间,主、客观双重因素引领我步入了中国书画鉴定领域,一晃就是16年。艺术市场的繁荣,海外回流的炙热,几番沉浮,我个人的艺术专业领域便在中国画的基础上又拓展了中国书画鉴定。 

    “纸鸢乘风”正是这两个专业知识的悄然暗合,让我幸运走上了一条艺术成长的捷径,一条经历代艺术名家大师证明了的捷径——笔墨艺术实践与中国书画鉴定相结合的成长之路。翻开中国绘画发展史,艺术家们参与鉴藏活动是一个普遍现象,他们上师古法,继承传统,将历代庋藏、流传下来的名作、名典作师古学习的典范,取法乎上,近习超越,如唐代的张怀瓘、张彦远,五代的赵喦、刘彦齐,宋代的赵佶、米芾、王诜,元代的赵孟睿鞔亩洳⑽恼髅鳌Ⅲ沃毓猓宕你⑹倨剑执奈獠丁⒒票龊纭⒄糯笄А⑽夂⑿毂琛⑿恢闪榷际侨诩ā⑹詹赜牖婊谝簧淼拿Υ蠹摇G宕曳剁嵩谄渌豆坡邸分凶隽撕芎玫淖芙幔骸把Щ氲眉胖ā<挪幻鳎倘缧性抖皇兜缆分鳎视胁淮碚摺!?/p>

    鉴定不同于欣赏,它是欣赏的更高层次。欣赏表面性的认知为多,鉴定则要求在更高深的专业知识基础上首先回答作品的真假问题,而后再去欣赏,这就要求对古人的艺术作品有深刻认识与体会,将鉴定知识与中国画笔墨实践感受相融,只有达到这一高度,鉴定与中国画创作间的沾溉方能显现。绘画创作会因懂得鉴定而高出格调,鉴定也会因深悟笔墨精神而直入堂奥。

    书画鉴定所带给我的“师古营养”是巨大的,不是十几幅、几十幅名画临摹所能比拟的。每一位名家的不同画风、笔性、设色特点,甚至同一位画家不同时期的风格演变都要了然于心,试于笔端。常年累月的真、假、优、劣辨识,日日的知识浸润、冲击、洗礼,对于我个人国画创作的滋养是深厚、丰富和广博的。书画鉴定开阔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认识,让我更为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画的传统笔墨精神、个性风格和师承关系,不孤立地就技法论技法,就临摹论临摹,就构图论构图,而从艺术的本源上将绘画、鉴赏、诠次、批评有机地联系起来,让自己的画风始终根植于历史发展的文脉上,把握正确的艺术方向,取法乎上,不随波逐流,在传统的继承中求发展,摒弃表面形式游戏,远离单纯线条与色块的拼接,坚持“意在笔先”,力求“技道合一”,通过技法、理论、认识与情感的化合,将内心的思想感受展现出来。

    “达则变,明则化”,近二十年的书画鉴定与收藏经历,我累计过手名家字画近万幅,其中对我最大的滋养奥援,也是让我最为受益的知识点当属中国书画构图。“立意、为象、格局”是中国画创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却又因其灵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成为最易困惑,且不好把握的绘事因素,然而这一问题不解决,画者不但画技、功夫难以成长,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来,认识上鲜有突破。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东晋顾恺之即于书画构图上提出“置陈布势”的论点,六朝时期谢赫更是在“六法”中明确提出“经营位置”,沿此脉络唐代张彦远看到了构图的复杂性及其在创作评价中的重要地位,将“经营位置”定义为“画之总要”,从而使书画构图成为中国书画创作与鉴赏最重要的,也是应最先考虑的第一要义。一幅画如果在构图布势上没有处理好,不论技法展现得多么精到,色彩运用得多么丰富、恰当,整体的形式美即刻失去起码的魅力,构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鉴定实践提高了我的辨识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我个人的书画创作上赋予了我知经营、懂优劣的构图与布势能力,这也是中国画创作与鉴定相结合之所以为艺术家成长之捷径的原由所在。

    作为写意花鸟画者,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是我非常喜欢,也是始终追摹的几位史上名师大家,这些年我过手上述五位大师的真迹有三百余幅。鉴定不同于平時看展览,更不同于翻看画册,当一幅大师真迹作品让你亲手将其徐徐展开,近距离地直面时,它所带给你的那种意境畅达、气韵生动、直通内心深处的感觉,似能让你穿越时空与大师交流,意感身受,心追手摹,受益匪浅。八大山人运用大面积的留白、奇险的构图,以及动、植物的眼神与姿态的瞬间定格所缔造出的空灵、孤高、冷逸的画面气氛,当是写意花鸟画艺术的至高境界;吴昌硕的诗、书、画、印四艺并臻,画面用心经营,取金石之笔“以作书之法作画”“画气不画形”乃为文人画的一座高峰;齐白石画中“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拙巧意趣,设色的大俗大雅,布势开合、均衡、呼应,成为了写意花鸟画史上后人难以逾越的里程碑;潘天寿出奇制胜的构图、磅礴的气势,以及李苦禅笔简意繁的阳刚之气等都深深地影响、感染、指导着我的艺术创作格调与方向。

    师从古法,以古为基,于传统中发展,在继承里创新,“法古不泥古”“笔墨当随时代”,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别人的影子,清朝“四王”师古,张大千师古,但作品中自身的面貌、品性是挥之不去的,永远都是他们自己。我本性追求诚实、单纯、友善、快乐,重情义,生活上亦随心随性,较为旷达,相信这些在我的作品中都会有所体现。

“诗、书、画、印”是中国文人画的四大元素,也是我个人的创作目标,于书画之外诗词写作偶有为之,生活中的一情、一景、一事、一物,甚至是别人无意间的一句话,闲来酿情,填词、赋韵、和诗,平平仄仄,当属文人雅趣。

作品是一位画者与大家交流的无声语言,其实本再没必要写下这些话语,一个人的经历、学养、认知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格局在作品中都有展现,几番情感,不禁然流淌下来的这些文字就当与朋友们的一种交流吧。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作为一名画者、一位美院的老师,我深知个人发展的内源活力在其物化形态,即笔墨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唯有“澄心定志,博学专研”方能在传统文脉与现实生活源泉的汇流中不断滋养出属于自身的艺术品格,坚实地走好每一步,在中国画这一古老传统的文化领域中创作出更多让大家喜爱、令自身满意的作品来。

         甲午夏至 于逍遥堂

个人作品

  • 更多历史人物

  •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