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怡霖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0-11-19 02:26:47

怡霖

怡霖,原名陈婷筠,七十年代生,祖籍淅江武义,现居厦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共中央统战部第8期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理论研究班学员、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信息联络员、福建省青年委员、鲁迅文学院第15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

出版著作

1>《岁月追风人》散文集 2009 中国文化出版社

2>《月上柳梢头》散文集 2010 中国文联出版社

3>《追梦霞满天》散文集 2011 厦门大学出版社

4>《人约黄昏后》散文集 2012 厦门大学出版社

青年女作家怡霖新作《追梦霞满天》新书发布会来源:

厦门大学出版社总编办

发布时间为:10/28/2011 11:35:00 AM 共被阅读:31 次

10月30日上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青年女作家怡霖的新作《追梦霞满天》将在厦门会展中心“第七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上隆重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胡平,以及福建省作家协会、厦门市委统战部、厦门市作家协会、漳州市作家协会的领导将出席首发式。

这部作品是怡霖的第三部散文集,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怡霖是近年来文坛上新涌现出来的一位散文家,系中国散文家协会常务理事。她写作方式独特,是一位用手机进行创作的作家。《追梦霞满天》洋溢着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她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开掘出诗意与哲理,并饱含着出自心灵深处的淳朴而炽热的真情,她的散文有着一种“焰”与“美”的直接抒情,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了她持久的热力和绵长的光度。

首发式由厦门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宋文艳主持,厦门大学出版社原总编、特聘编审陈福郎介绍本书的特色。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胡平、福建省作家协会秘书长张冬青、厦门市委统战部处长郭庭海、漳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杨西北将在首发式上发表讲话。

怡霖散文之“焰”(序)

张胜友

福建女作家怡霖在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习期间,将她的两部散文集《岁月追风人》和《月上柳梢头》赠予我;时隔不久,又寄来另一部书稿《追梦霞满天》,嘱我作序。乡情难却,我恭敬不如从命。

闽地阳光充沛,雨水丰盈,这种自然天赐滋养了闽人心田,性情开朗,心地阳光,反映到文学上便是每个字里行间都散播着亘久的热度。它的繁茂和广袤一如草原上的风捎过山峦的温馨。读怡霖的散文,这种感觉便时时袭来,缘于她的散文有着一种“焰”与“美”的直接抒情,让你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她持久的热力和绵长的光度。

任何虔诚的文字都是有“焰”的,带着自身的热度,带着内在的穿透力。这种“焰”是多元的,或浓烈,或奔放,或明媚,或淡定。每个人的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焰”。怡霖的散文之“焰”是秋阳式的,是古炉式的,会温暖人,会感染人,但不会灼伤人。她有时会喷出情感之“焰”,会融化人,但不会焚毁人。她的散文之“焰”又是朴素的,真挚的,不雕琢不刻意,不故作不矫情。没有虚张声势,更不处心积虑。这种“焰”是洁净的,健康的,乐观的。是跳跃的,充满活力的,又是无偿的,无私的。你捧读这样的文字,就像冬夜里捧着一只内燃的手炉,她的热力通过你的掌心,你的血管,燃遍你的周身。

生活是人生的大书。反之,散文便是一个人的生活简史,或曰一个人的心灵简史。怡霖的散文取材于身边的生活。她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她的散文密码,阅读她的散文就像在阅读她的生活,她内心的热情,善行,都在字里行间找到了安放的位置,并且发着光。这种内心的光亮构成了她的散文之“焰”,她的文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以一种生活态度的方式在读者中传诵。阅读她的文字,你会感觉这种“焰”无处不在,它不是巧遇的,也不是有意安排的,而是自然的行走。其中有爱,有关怀,有悲悯。《我们有阳光》、《胸中藏烈火》、《善行随风》、《最近的幸福》……等等篇什,都是生动的佐证。“你想让上帝给我们多少东西?阳光,阳光就够了!”“在这寒冷的冬夜,如同送给我一鼎火炉,将我冰冷的心融化……”“心中燃着一团火,世上就没有灰暗。”“善良才是真正的圣人。”“不要吝啬你的舌尖,许多时候,一句平平的赞语往往比泛泛的表白更真切动人。不要吝啬你的双眸,许多时候,一个盈盈的凝望往往比虚空的誓言更给人鼓舞振奋。不要吝啬你的怀抱,一个紧紧的拥抱,没有任何东西抵得上爱人温暖宽厚的胸膛。”……这样的句子俯拾即得,纵且距她千里,可她的散文之“焰”始终烛照着你,你阅读她的散文就走不出她“焰”的半径了。

除了“焰”光照人,怡霖的散文又是唯美的。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捷去发现美,挖掘美。在《追梦霞满天》这部书稿中,她别出心裁设置了“花事”一辑,抒写了近二十种花卉,每一篇都是精短的美文,有国色天香的牡丹、轻盈纯洁的杨花,有质朴无华的竹花、会飞翔的杜鹃花,还有素雅坚贞的菊、无需粉黛的芙蓉,以及红艳绝伦的刺桐花。她运用工笔描摹、勾画、着色,一朵朵寻常的花瞬间焕发了不同寻常的美。她笔下的花卉不只美,而且是有个性的,一朵朵花就是一个个风姿绰约的女人,各有各的娇嗔,各有各的风情。怡霖曾在一篇创作谈中谈到,“物皆著我之色彩”,显然,这些花卉必定漂染了作者生命的颜色,才如此鲜艳夺目。这是写实的花卉,也有写虚的,她写了《心花》、《情花》和《水花》,她内心的丰盈和热烈,洒脱和豁达,也可见一斑。这世界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怡霖有一双嗜美的眼睛,她对美的感知,内心之美的映衬、倒影,都潜藏在这诸多的美文之中了。

《在通往圣殿的路上》则表露无遗,怡霖对于文学是赤诚的,且始终抱持一颗朝圣之心。从精神的高度说,文学是所有作家的圣殿。唯怡霖的创作是怪异的,据闻她这几十万字均成于手机荧屏上,她的创作不在书斋,而是在流动的旅途上,暄杂的街头、安静的山村、奔跑的火车……哪儿都是她创作的现场,其中的艰辛与快意可想而知。正是她的坚韧和执着,才换得如许丰厚的收获。关于文学创作想说的话还很多,却又往往多说无益。还是回到怡霖的散文之“焰”吧,这有待于读者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去感悟,去升华。对于怡霖未来的创作,我们寄以深深的祝福!

是为序。

(张胜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原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

情感天籁

2012年09月10日文艺报

很多作家都有自己坚守的生活领地和感情领地。这个圣洁的领地孕育了无限的血缘和对于生命的热切幻想,有暗河与血管相通,有脐带与泥土相连,带着母体的热度,又承继了祖辈的遗传密码。这是一个高度敏感的区域,喜悦、痛楚、甜蜜、苦涩、激越、悸动、哭、笑、欢跃、呐喊……人类这些极端感知和浓烈情绪时时汇集于这个共鸣区,它是生命的载体,又是生命的内容,更是生命的灵魂和精神的所在地。

怡霖的散文中就有着这样一个广袤的情感区域,从情绪色彩来说应该归入暖色调,她给人以温馨、柔软,给人以缅怀、追溯,让人能够感受她的温度,又能够触摸她的隐痛。她在这种暖色的情感中寻觅、游走,以她独有的细腻和敏感,以她宽厚的悲悯和温情,实现着对自我的释放和救赎。她以她的文字记忆和重温她的没有终点的情感长征。在她的散文中,外公、祖母、父亲、母亲、姐姐、女儿、提着竹篮的阿姨、“腌制的野姜”、“灶中的锅巴”、“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花”、“一张越剧唱片”、“女儿手中的蚕宝宝”等,都构成了坚实的情感支撑,打上了她的胎记,谁也无法将他们分解,更无法漠视。甚至其文章的标题,例如《米香时分》《那年豆花香》《圣洁的柔软》……都在传达一种情感浓酽的信号,就像一杯珍藏多年的美酒,未及唇边,早已让她的醇香微醺了。乡音和母语、亲情和乡情重合叠加,交汇成一曲绵长的情感天籁。这些都是真实的、真切的,没有发酵粉,没有添加剂,原始而拙朴地呈现。这是一条无法更改的情感河流,有注定的发源地,有必然的流域,有虔诚的走向。

在《情花》《情潭》中,这种暖色调不只停留在温暖上,而是变成了炽烈的火焰,她在舞蹈,她在燃烧,她在涅槃。“在时光的隧道中,我的骨头醒着,为的是聆听你的脚步;我的身体醒着,为的是等待你的亲近;我的思想醒着,为的是迎接你灵犀的飞渡。”“请在黑夜里等我,我会是你的火焰。请在黎明时等我,我会是你的晓星。”伫立在她波涛汹涌的感情岸边,感受她灵魂的战栗、血管的搏动,以及神经末梢的温度。你就像《起舞》中的那群女人,“外婆、母亲与我”,因为越剧,“时而开怀大笑,时而低泣拭泪”。你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成了怡霖散文中情感长河里的涉水者。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条只属于他自己的河流,你走进了这条河流,你无法拒绝对这种身份的认同。

但怡霖不是一个泛情者。她的暖色调并非粉饰情感,也不是小资式的矫情,而是在于她对苦难的超越。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都有着各自无法言说的痛,有着无法承受的生活之重,作为作家的怡霖,秉承了母亲的隐忍和善良,秉承了健康和乐观的心态,给人的始终都是阳光和微笑。“有一回,娘亲口告诉我,她多想一辈子仅唤一个人为娘。”即便这样,可在寒夜,母亲坚持“用她的体温烘暖我的冰冷”。也许正是母亲的这种温暖,让怡霖有了焕发不尽的热度和光亮,这也构成了她情感抒写的独特魅力。

怡霖散文的暖意还表现在她对人性的剖析和批判。在《狼人》《灵猴》等篇章中,她揭示了动物和人类的相似性,挖掘两者在人性上的共同点,诸如智慧、凶残、勇敢、阴暗、团结、自私……给人以自我审视,给人以善意的批评及警醒。在《苍穹之王》中,她记录了一个鹰孩的故事,“有一天,雌鹰告诉他:u2018你属于人类,我们脚下这片被沙漠埋没着的大地就是你的故乡,风口处有一个大洞,如果你能堵住那个大洞,你的村民就会摆脱苦难获救。u2019鹰孩就朝那个风口飞去,并最终到达那里,用自己的翅膀堵住了那个巨大的黑洞。”这个故事蕴含了巨大的牺牲精神和感人至深的悲悯情怀,怡霖将她暖意融融的情感抒写提升到了一个深远的高度、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怡霖的文字是她人生中一次不止于生命的精神突围,已经超越了生命本身。

怡霖是个勤奋的作家,短短几年时间出了数部散文集。从《岁月追风人》《月上柳梢头》,到《追梦霞满天》,再到现在的《人约黄昏后》,怡霖走过了一条清晰而坚实的写作之路。怡霖是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高研班学员,作为她的师长,我期望也有理由相信她将走得更快、更远。

( 白描:原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