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熊晃 简历 – 名人简历 – 中国人民解放军人物 中国军事人物,人物 军事学家 军事领域人物,各时代军事人物 开国少将 政治人物

发布日期:2020-12-13 01:30:03

熊晃

熊晃

熊晃 (1913-1996)开国少将,湖南省浏阳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96年10月13日因病逝世,享年83岁。


 

熊晃 –
生平简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任湘鄂赣独立师连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红6军团第52团政治处俱乐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

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政治处宣教股股长,1939年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后任第718团政治处主任、副政治委员、代政治委员,南下支队第4大队政治委员,湘东军分区司令员,鄂北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熊晃

解放战争时期

任华东教导旅副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旅副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第2军6师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原突围和宜川、扶□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焉耆地委书记,新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军区副政治委员,乌鲁木齐军区顾问。

1996年10月13日 因病逝世,享年83岁。

熊晃 –
终老天山的戍边生涯

接到任务

1949年10月1日,一兵团10万将士在酒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后,各部队次第出征,车辚辚、马萧萧,奏响了当代出塞曲。张仲瀚、熊晃所部二军第六师,是挺进南疆的断后部队。11月中旬飞抵迪化的王震司令员来电,命令张仲瀚师长带领一支勘测小分队,限期到达焉耆。同时,王震将派水利专家王鹤亭由迪化前往焉耆,会同张仲瀚规划部队进疆后屯垦生产的蓝图。临行,和熊晃握别:“老熊!我先走一步,部队就交给你了。”不料,张仲瀚走后不久,王震又电令熊晃立即乘飞机速到迪化。熊晃又把部队交给副师长金忠藩只身飞往迪化。
初到迪化

在迪化,熊晃走进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一书记王震的办公室。王震正在和什么人通电话,用手势让熊晃坐下,继续对着电话大声讲话:“把给部队准备的粮食投放到市场上去。宁可部队挨饿,也要保证迪化市民的粮食供应。”王震撂下电话,既是自言自语,也是说给熊晃听:“粮食困难啊!”但他立刻转换话题,开门见山地对熊晃说:“叫你来,我现在就正式告诉你,分局决定,由你担任焉耆地委书记。不过,我也得告诉你,现在那里还没有一名中共党员,也没有一名干部,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熊晃来之前做过各种猜想,就是没有想到过要他担任地委书记,而且是一个只有职务头衔,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的空头书记。不过,他很明白,这是革命事业的需要,而且任务很紧急。否则,司令员不会在部队进军新疆的时刻,叫他一个人脱离部队飞来迪化。所以,他什么也不说,静静地听王震给他交代任务。

王震接着对熊晃讲,新疆原来没有我们党的地下组织,也就没有一名中共党员。现在,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已经宣布成立,接着要尽快成立各地方委员会和各县县委,体现并保证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领导地位,同时要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建党建政,这是新疆解放后的第一项工作。毛主席讲过,我们的军队,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生产队,我们进疆部队,三个队的任务要一肩挑同时挑,哪一项也不能放松。各地区的地委书记,就由你们几个师政委分别兼任,各部队负责各自驻地的地方工作。与此同时,部队到达驻地后,立即投入修渠开荒,要抢第一个春耕季节,像在南泥湾一样,1950年,我们一定要实现生产自给。末了,王震强调说:“这就是给你这位地委书记的任务。”表示正式谈话的结束。  

开创焉耆地方工作的最初局面

熊晃终于证实了自己的预想:让他飞来迪化,绝对没有轻松的事情。他感到了肩上的重担,第一次坐飞机开洋荤的兴奋,早已烟消云散。焉耆地区,《汉书》载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焉耆国”是也,亦即现在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举世瞩目的塔里木石油勘探指挥部就在这里。宏大的西气东输管线工程,由此发端,横贯中原,直达上海。州府所在地库尔勒,已然是一座繁荣的新兴城市。历史告诉我们,今天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繁荣昌盛,始自于共产党、解放军来到这里的那一天。

1949年底,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位地委书记熊晃带着少数几名解放军干部来到这里的时候,焉耆只是一座破败的小城,库尔勒只有一条百多户人家的小街。除了随同原国民党省政府起义的旧行政公署,这里还没有共产党新中国的任何组织机构,也没有一名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熊晃感受到了王震所说“一切都得从零开始”的真切含义。他在旧行署门口挂出了“中国共产党焉耆地方工作委员会”的牌匾,昭告四方:共产党在当地的领导机构诞生了。这一天,在开都河畔举行了群众大会,熊晃以解放军二军第六师政治委员兼焉耆地委书记的双重身份,直接面对社会公众,宣讲共产党新中国的纲领以及民族宗教政策;他去不同的清真寺分别拜访维吾尔族和回族阿訇;又去和硕王爷府拜访蒙古王爷,这里居住着蒙古土尔扈特部族后裔。他们的祖先跟随忽必烈大帝远征,遗留在俄国伏尔加河流域,世世代代思念祖国,于18世纪中叶,不畏艰险,万里跋涉东归中国。乾隆皇帝下诏褒奖,册封和硕王,全部族定居在这里。

从此,古老的罗布泊人,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汉族,共同生息在这片土地,喇嘛教、伊斯兰教共存,多民族和睦相处,构成了焉耆地区特殊的人文社会。初到焉耆的地委书记熊晃,很快和蒙古王爷以及其他民族宗教界人士交上了朋友。通过他们,广泛接触各族群众,深入到劳动人民中去。那个时候,熊晃骑着一匹以善走著称的焉耆马,奔走在各县、乡之间,注意在劳动人民和青年学生中发现积极分子,举办培训班,吸收他们参加工作,培养了第一批当地少数民族干部,发展了第一批中共党员,开创了焉耆地方工作的最初局面。

这时,部队陆续到达,并立即投入修建开都河南岸大渠(后来正式命名为解放渠),同时进入各个垦荒点,开始了较之南泥湾规模更大的生产运动。师长张仲瀚,这时已调任起义部队改编的二十二兵团第九军政委,离开焉耆。六师师长由金忠藩接任。一日忽报,驻守和硕滩的起义部队一个营,其反动营长扣押了我军派去的政工干部,煽动叛乱,企图袭击焉耆抢劫后逃蹿。焉耆只有六师师部,部队和机关干部全在垦荒工地,城内空虚,情况紧急。熊晃和金忠藩立即派通讯员飞马工地传达调兵命令。熊晃组织师部仅有人员(包括卫生员、文工队员、炊事员)除分布街头警戒外,亲自带着一批人把守开都河大桥。金忠藩站立公路中央拦截了几辆过路汽车运送部队,迅速赶到和硕滩,包围了叛军,全部缴械,逮捕了反动营长和少数几名叛匪头目。并将叛首和缴获武器押入焉耆城内游街示众,以安定民心,震慑了敌对分子,稳定了地方秩序。与此同时,六师派出一支部队深入天山,清剿由北疆流蹿过来的乌斯满残匪,活捉了匪首之一贾尼木汗。

身兼地委书记的熊晃,不仅要指挥部队的战斗和生产,同样重要的是开展地方工作。他从本师部队抽调大量干部,除了充实健全地委机关和改造起义的旧行署之外,由部队干部组成若干工作队,分赴各县、区、乡;组建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权。这些工作队的同志,大多数都担任了各县地方党政领导职务,后来就转业地方工作了,历史的事实是,不仅焉耆地区,就全新疆而言,解放之初,正是依靠进疆解放军的力量,完成了各地建党建政的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新疆,奠定了政治基础。
借粮

熊晃自然不会忘记王震给他的附加任务——筹集粮食。那天在王震办公室听到司令员在电话里给人下命令:“宁可部队挨饿,也要保证迪化市民的粮食供应。”他就知道粮食问题的严重性。为这事,他没少费脑筋。据他这段时间的了解,焉耆盆地,库尔勒绿洲,也就是开都河与孔雀河流域,全部是灌溉农业,历年粮食产量比较稳定。新疆因为交通闭塞,物资缺乏,历史上政局不稳,战乱频仍,金融混乱,加之反动政府的盘剥压榨,新疆的社会风气是重物不重钱,以物易物的贸易方式普遍存在。但凡有一定能力的家庭,都有储备物资的习惯。吃,穿,用,诸如布匹、茶叶、食盐……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得尽可能有所储备。而粮食,当为贮藏之首选。那些富商官吏,更是囤积居奇谋取暴利。熊晃断定,民间社会一定有相当的粮食存量。垦荒部队在焉耆以南的荒原上发现一处地窖,窖内存满小麦。地窖没有主人。粮食也不知何年所藏。这更证实了熊晃的推断。但是,怎样把散落于民间的粮食收集起来,却让熊晃绞尽脑汁。当然,不能征粮。解放之初,减轻人民负担,何言征收田粮赋税?这是共产党和所有反动政权的根本区别。那么,购粮?公开收购?人民政府刚刚成立,财政没有建立,部队也没有这笔资金。征不行,购不能,借可以吧?对,借,借粮!由部队出面,向社会各界个人借粮,出具借据,部队生产收获后如数归。


熊晃想到如此“点子”,便立即行动,从部队抽调一批干部,组成“借粮工作队”,首先进行广泛宣传,说明借粮的动因、意义和具体办法,尽量做到家喻户晓。动员那些有存粮的殷实人家和富户,帮助政府渡过暂时困难。有借有还,坚持自愿。解放军向老百姓借粮,一时传为美谈。自从解放军一到,不但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而且,征尘未洗,官兵全都开到荒野地区开垦修渠,师长张仲瀚,在焉耆街头拾粪积肥,老百姓都看在眼里。听说司令员王震在迪化用爬犁拉石头修大渠哩。解放军要生产自给,不是只喊口号,已经在实际行动。这一切,感动着老百姓。蒙古王爷和宗教上层人士带头,大多数存有粮食的人家,从城镇到乡村,纷纷向解放军慷慨借粮。解放军毫不含糊,如数打了借条,借据上盖有解放军二军第六师的关防大印,经办人也签名盖章。短短10余天,筹借到数量可观的粮食全都是纯净小麦,运往迪化,解了燃眉之急(这批借粮当年秋收之后,即由六师如数还清)。

熊晃在焉耆的借粮之举,不仅解决当时的实际困难,更进一步提升了共产党解放军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在解放之初,谱写了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的篇章。熊晃觉得可以喘口气了。部队取得了剿匪战斗的胜利,垦荒生产可以超额完成。在部队干部帮助下,地方建党建政基本完成,大批当地少数民族干部参加各级人民政权工作,整个焉耆地区社会稳定,新的社会制度开始运转。

“纺纱织布,生儿育女”
就在这个时候,一份电令,又一次把熊晃召到了王震面前。
王震谈话不绕弯子。他说:战争结束了,现在是和平建设时期。新疆这么大,靠谁建设?我们解放军要在新疆长期扎根,保卫新疆,建设新疆。可是,你想过没有,广大指战员都是光棍汉,连个老婆都没有,让同志们怎么安心扎根?你别笑,这是关乎军心能否稳定的大问题!

熊晃明白了,王震是在考虑指战员的婚姻问题。早在战争年代,王震就很热心于解决同志们的婚姻问题,三五九旅许多干部都是王震介绍的对象。但那时还只限于团以上干部一个一个地解决。现在革命胜利了,不但各级干部,就是全体战士都得有个老婆吧。就以他们六师来说,除了部分师团干部有了家属,全师一万多名光棍,都是男人哪,谁心里不想不急!可这问题不像筹集粮食,他熊晃也无法可想。


王震直截了当地对熊晃说:你到湖南去,招一批女兵来。我们湖南妹子打得赤脚吃得苦,现在不打仗了,女同志越多越好。事情就这么定了。派遣“新疆军区招兵工作团”,由熊晃负责,前往湖南招兵。当然,首先要取得湖南党政军领导的同意和支持。王震亲笔给黄克诚、王首道二位湖南首长写了一封亲启信,交由熊晃前往长沙面呈。王震将信装好信封递给熊晃的时候说了一句:话都说白了,你自己掌握吧。这封亲启信熊晃没有看过。当他到了长沙面见黄、王二位首长并由王首道大声读出信文后,熊晃才恍然大悟王震要他“自己掌握”的含义。

王首道抽出王震来信,看着看着就大声念了出来:“……未婚女青年,不论家庭出身,最好具有一定文化,动员她们参军到新疆来,纺纱织布,生儿育女……”坐在那里的黄克诚听到这里忍俊不禁:“这个王胡子,真是乱弹琴。要人家黄花闺女到新疆去生儿育女,哪个敢去哟!”说归说,笑归笑,他们听了熊晃的汇报,不能不为王震为解决指战员婚姻问题的良苦用心而感动。当即决定给新疆军区招兵工作团全面支持,动员湖南青年积极参军支援新疆。当然,只字不提“未婚女青年”、“纺纱织布,生儿育女”之类。曾经担任过三五九旅政委的王首道,像王震一样交代熊晃:你自己掌握吧。熊晃也就“自己掌握”了。不能公开说只招女兵。事实上,男青年新疆也需要。但在宣传上明确引导:新疆俄文学校、医护学校以及其他各类学校大量招收女生,培养大批女拖拉机手、纺织女工等等,吸引女青年踊跃报名。熊晃心中有数,招收这批女兵进疆,首先是为团营级干部做配偶。为了保证具有一定文化程度,重点在城市招兵,尽量吸收女学生参军。年龄条件虽有规定,但都具有弹性。许多十三四岁的小女孩谎报年龄,那又何妨,小女孩总会长成大姑娘;不论家庭出身或有什么问题,只要本人要求革命,这为许多出身不好和家庭有严重问题而在当地生存艰难的青年开辟了广阔的人生道路。熊晃记得有一位寡居的年轻女人要求报名,其家庭背景特别复杂,工作人员拿不准,请示熊晃,熊晃照准。总之,报名程序是严格的,审查批准是宽松的。


结果是三千多名湖南女兵,陆续由长沙出发,踏上了西行之路。路途漫漫,行旅艰险,奏鸣着壮丽的湘女出塞交响曲。一扫历代出塞曲之忧怨,充满革命理想主义和湘女多情的浪漫。后来,这批湖南参军的女学生,由新疆军区统一调配,分散到天山南北的各师、团。在她们成为革命军人之后,由组织介绍作合,大多数无可拒绝地做了当时营、团级干部的妻子。数十年后,她们都成了阿婆,见到老首长熊晃,总爱戏说:“熊政委!你把我们骗到了新疆。”而熊晃则坦言:“我就是招骗团长嘛。”他和她们都为这“骗”与“被骗”而感到荣幸。这时,熊晃才透露了当初王震的原话:招募女兵支援新疆,“纺纱织布,生儿育女。”


心系老部队,思念老战友

留在新疆。从农家子到将军的革命人生,坚守半个世纪的戍边老将,他自身就是一篇写在天山上的碑文熊晃又坐了几年冷板凳。迟至1975年,也就是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全面整顿的那一年,熊晃被正式任命为新疆军区顾问(大军区副职)。这个职衔,一直伴随他至1996年病逝。而那时候,熊晃的年龄、身体状况以及他丰富的工作经验,正是能够担负重要职务为党为人民作出更大贡献的时候。但他过早地退居二线。

粉碎“四人帮”之后,王震出任国务院副总理来到新疆。在党政军干部大会上王震讲话,对“文革”给新疆造成的破坏痛心疾首。讲到一大批老干部受迫害,他毫不掩饰地说:“熊晃是位久经考验的好同志。”会后,他和熊晃单独谈话,直率地告诉熊晃,他已经和余秋里同志谈过,准备调熊晃到北京安排工作。还说,现在是百废待兴,正需要大批老同志到各方面去主持工作。经过“文革”劫难,见到老首长,熊晃格外激动。他想起长征路上自己经历失散回到红军部队见到王震的那一刻,王震拉着自己的手仔细查看着说:“是吃苦了。”时隔近50年,感觉犹如在今天。

王震说,你准备一下,跟我一起回北京。熊晃说,能去北京,当然好了。但他没有想过要离开新疆。他当着王震的面,点名道姓,一个一个地数说一遍,明明白白:1949年进军新疆的军、师职干部,仍然在新疆的,只有他熊晃一个人了。熊晃说,我就留下吧,不管什么职务,哪怕是个象征呢?

王震深有所感。是他率部进疆,1952年,他也是被不公正地调出新疆。是他把部队留在了新疆,就地转业,屯垦戍边。“文革”浩劫,老同志深受伤害,就连生产建设兵团也被解体了。这些人不尊重历史,没有艰苦创业的经历,对新疆和新疆各族人民没有感情,更没有保卫边疆维护国家统一的战略眼光。王震想到这些就感到心痛。他十分赞赏熊晃的想法,几乎不假思索地说:“好,留在新疆!等我退休了也回新疆来住,和同志们一起,为祖国西大门站岗。”
就这样,熊晃放弃了进北京的机会,留在了新疆。

后来,王震身为国家副主席,未能实现他退休回新疆的诺言。但在他逝世后,遵照他的遗嘱,王震的骨灰,撒在了天山。1982年,中央调派已经在吉林担任省委书记的王恩茂重返新疆,重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到达乌鲁木齐的第二天,就来看望阔别10余年的熊晃。这两位共同经历了战争年代又共同经历了“文革”风雨的老战友,今又重逢,感慨更多于兴奋,有什么比老战友之间的坦诚更珍贵呢?王恩茂对熊晃说,这些年没有重用,没有很好地发挥你的作用,工作要重新考虑。熊晃说,我这个顾问就很好,有问则顾,无问不顾。熊晃认真地思考了一下,坦诚地向王恩茂进言:我们一兵团进疆是二、六两军。六军的领导同志很早就离开了新疆,多数同志在下面工作。今后如果说重用照顾老同志,要多考虑六军的同志。

那些年,熊晃习惯了“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生活。自己从一个农家子弟到将军,是个战争的幸存者。他牢牢地记得王震给他的批复,“写成一本书,教育后代。”这是他当时惟一想做和急于要做的事。而对权力和地位,他已经没有欲求。1984年,在新疆自治区党代表大会上,熊晃当选为自治区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同年,熊晃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连任两届。

熊晃晚年,对权位利益非常淡漠。无论是军区或自治区,甚至是王震要他负责生产兵团的恢复重建,他都一概本着自定原则“有问则顾,无问不顾”,惟对修史撰文,情有独钟。

他有一个宏愿:通过顾问委员会的影响力,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合作,编写系列丛书,记录新疆一代人用血汗开创的英雄业绩。熊晃亲自主持直接领导,编辑出版了纪念文集《写在天山上的碑文》,书中写了10多位已经作古的人物,皆为五六十年代解放新疆、保卫新疆、建设新疆的党政军领导,多在“文革”中惨遭迫害而逝世。全书表达了新疆各族人民对一代创业者永远的纪念。适逢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新疆调查研究。耀邦同志会见老同志代表,热情地握住熊晃的手,二人互道年序。熊晃以自治区顾问委员会的名义请总书记为《写在天山上的碑文》一书题词。耀邦同志眺望窗外的天山,凝思片刻,欣然写下一句话:“英名与天山永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前夕,由胡耀邦总书记题词,王震题写书名的《写在天山上的碑文》散发着油墨的清香,送到了参加大庆活动的每一位代表手上。这时候,熊晃觉得了却了一件大事,给历史做了一个交待。

1996年10月13日,熊晃病逝于乌鲁木齐军区总医院,走完了他83年的人生历程。从农家子到将军的革命人生,从解放新疆到终老天山的戍边生涯,他自身就是一篇写在天山上的碑文。将军的骨灰,安放在乌鲁木齐烈士陵园。几年之后,王恩茂在北京逝世,骨灰运回乌鲁木齐也安葬在这里。还有几年前撒在天山的王震的骨灰……也许,他们真的已经在天上组成一个兵团,永远守望着新疆。

熊晃 –
荣誉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荣获二级八一勋章

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二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熊晃 –
参考资料

[1] 国家数字文化网 http://www.ndcnc.gov.cn/processdata/resource/datafolder.2006-07-26.5552234419/character.2009-03-18.8496404530
[2] 新疆日报 http://www.xjdaily.com/xwzx/zkfk/67469.shtml

  • 更多历史人物

  •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