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陈墨(摄影)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0-11-18 22:44:25

陈墨(摄影)

  陈墨,人名。出名的有内地著名的“金学”家陈墨,还有陈墨网络营销机构CEO陈墨,浙江宁波慈溪文人陈墨等。

  

内地金学第一人:陈墨

  个人简介

  陈墨,安徽省望江县人。1960年生,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现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文学硕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指导研究方向:中国电影史。

  原名陈必强,曾当过知青、教师、编辑。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1988年至今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工作,1997年成为该中心研究室研究员。电影研究专著有:《张艺谋电影论》、《刀光剑影蒙太奇——中国武侠电影论》、《半间斋影话——陈墨电影评论集》、《陈凯歌电影论》、《影坛旧踪》、《流莺春梦——费穆电影论》、《中国电影百年闪回》、《中国武侠电影史》、《中国电影十导演论》、《张艺谋的电影世界——青春的呼喊》(新版)、《陈凯歌的电影世界——少年的诗篇》(新版)等。此外,还有《刘心武论》、《新武侠20家》以及“陈墨评金庸书系”12册等多种杂著。现在主要从事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电影史研究,同时从事“中国老电影人口述历史”采访工作。

  个人作品

  著作有“评金庸系列”,另有《新武侠二十家》、《新武侠五大家导读》、《新武侠之趣》、《海外新武侠小说论》、《细读神雕:问世间情为何物》、《<碧血剑>拍摄秘笈》、《武侠文宗:金庸小传》、《中国军事精粹》、《妙悟心禅》,以及《刘心武论》、《张艺谋电影论》、《陈凯歌电影论》、《黄建新电影论》、《费穆电影论稿》、《中国武侠电影论》、《中国武侠电影史》、《中国百年电影闪回》、《影坛旧踪》、《半间斋影话》、《中国电影十导演》等。

  近年主要发表论文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丛书”序陈墨当代电影2011-01-01

  《剑雨》·尘缘·禅机陈墨【期刊】电影艺术2010-11-05

  融合·守护·繁荣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10-11-01

  真光不灭:罗明佑的事业与精神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10-08-01

  《团圆》电影剧作分析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10-06-01

  以武为纲的《苏乞儿》陈墨【期刊】电影艺术2010-05-05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实践与理论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10-03-01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系列李少白访谈录陈墨;王家祥【期刊】当代电影2009-10-01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系列郑雪来访谈录陈墨;赵晶【期刊】当代电影2009-09-01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系列胡健访谈录陈墨;王家祥【期刊】当代电影2009-08-01

  采访胡健先生手记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09-08-01

  富澜访谈录陈墨;赵晶【期刊】当代电影2009-07-01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系列詹沙浪访谈录陈墨;赵晶;詹沙浪【期刊】当代电影2009-06-01

  电影史学发展谈:细节·建构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09-04-01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系列张清访谈录陈墨;王家祥;常菲【期刊】当代电影2009-02-01

  “东亚之光”:何非光人生影事初探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09-02-01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系列苏丽瑛访谈录陈墨;王家祥【期刊】当代电影2009-01-01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系列罗艺军访谈录罗艺军;陈墨;皇甫宜川;檀秋文【期刊】当代电影2008-06-01

  早期朱石麟电影中的家、国、时代与人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08-05-01

  雾失楼台:电影的文学性与人文维度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08-02-01

  电视电影吹毛求疵录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07-07-15

  “九七”后香港武侠电影札记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07-05-15

  电视电影:前景与途径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07-03-15

  《满城尽带黄金甲》:进步、回归与遗憾赵速梅;陈墨【期刊】电影艺术2007-03-05

  青年与电影的多种可能性陈墨【期刊】电影艺术2006-11-05

  当代中国青年电影发展初探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06-05-15

  中国武侠电影:概述与提示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06-05-15

  少年的诗章——对陈凯歌电影的一种读解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06-01-15

  读蔡洪声《中国电影先驱蔡楚生》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06-01-15

  《清宫秘史》评说三题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05-09-15

  换一只眼看《都市风光》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05-05-15

  缺少那一声茨威格式的叹息——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电影改编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05-05-15

  滚滚不尽《浪淘沙》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05-03-15

  跨海的“长城”:从建立到坍塌——长城画片公司历史初探陈墨;萧知纬【期刊】当代电影2004-05-15

  观众爱看什么样的电影——重读中国电影史中的若干热门影片孟方;陈墨【期刊】电影艺术2003-09-25

  赤诚与迷惘——吴天明电影创作道路评析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03-01-15

  激情的宣言——翟俊杰影视创作阅读笔记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01-11-15

  浪漫与忧患——黄健中电影阅读札记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01-09-15

  香港导演王家卫生命的呢喃——王家卫电影阅读阐释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01-05-15

  赤子的意绪——读吴子牛电影札记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01-05-15

  不该忽视,更不能忘却──序《张石川从影史》陈墨【期刊】电影创作2001-03-10

  试看藕丝牵大象——读陈玉通《电影艺术美学散论》陈墨【期刊】电影创作2000-05-10

  青春的呓语─—对张艺谋电影的一种看法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00-01-15

  功夫成龙:从港岛走向世界──成龙电影创作历程述要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00-01-15

  特殊类型样式的尝试王希华;陈墨【期刊】当代电影1999-11-15

  成人的寓言——黄建新电影论陈墨【期刊】创作评谭1998-12-15

  新时期电影创作与市场观念陈墨【期刊】当代电影1998-11-15

  青春的戏剧——张艺谋电影论陈墨【期刊】创作评谭1998-06-15

  我看《成吉思汗》陈墨【期刊】当代电影1998-05-15

  少年的诗篇——陈凯歌电影论陈墨【期刊】创作评谭1998-04-15

  电影剧作的想象方式问题陈墨【期刊】电影艺术1998-01-10

  费穆电影论陈墨【期刊】当代电影1997-09-15

  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与衍变陈墨【期刊】当代电影1997-05-15

  中国早期武侠电影再认识陈墨【期刊】当代电影1997-01-15

  战争历史与戏剧拼盘──影片《红棉袄红棉裤》评析陈墨【期刊】当代电影1996-11-15

  村长走上被告席农村题材影片一面观陈墨【期刊】当代电影1995-07-15

  艺术的奇葩与人生的悲剧——观电视连续剧《雕花王》陈墨【期刊】中国电视1995-07-15

  我看《感光时代》陈墨【期刊】当代电影1995-05-15

  新时期中国电影与文学陈墨【期刊】当代电影1995-03-15

  武侠电影漫谈陈墨【期刊】当代电影1994-07-15

  电影商业化与国民文化心态陈墨【期刊】当代电影1994-03-15

  张艺谋电影世界管窥陈墨【期刊】当代电影1993-06-30

  在历史文献与电影艺术之间——评影片《周恩来》的得失陈墨【期刊】当代电影1992-03-01

  金庸扫描陈墨【期刊】华文文学2005-10-26

  何处有理想的精神家园?——读金岱“精神隧道”三部曲陈墨【期刊】书屋2004-01-06

  精神隧道:自我通向?我世界?——读金岱长篇小说系列陈墨【期刊】江西社会科学2004-08-25

  营建“第三界”——读金岱的思想随笔集陈墨【期刊】粤海风1999-04-15

  “世纪儿”与“忏悔录”——读长篇小说《晕眩》陈墨【期刊】小说评论1994-10-15

  电影文学:ABC与XYZ陈墨【期刊】当代电影1995-09-15

  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陈墨【期刊】当代作家评论1998-09-25

  论红楼之情的文化超越与人性深度关四平;陈墨【期刊】红楼梦学刊1998-05-15

  还红楼以红楼——读白盾《红楼梦研究史论》陈墨【期刊】中国出版1998-08-10

  从行吟诗人到风景画家——许辉小说创作简论陈墨【期刊】江淮论坛1992-08-28

  长篇小说叙事艺术的新气象——读展锋长篇新作《山陨》陈墨【期刊】小说评论1992-04-30

  卑琐与苍凉:南翔小说中的人生陈墨【期刊】文学评论1993-10-28

  藏族文学的新篇章——读三部长篇小说新作陈墨【期刊】民族文学研究1986-12-27

  爱的悲剧与人的命运——评王安忆小说“三恋”陈墨;朱霞【期刊】当代文坛1987-06-30

  李平易小说漫评陈墨【期刊】江淮论坛1987-03-02

  寓言的世界与世界的寓言——《金牧场》主题阐释陈墨【期刊】文学评论1987-12-27

  潘军与许辉的小说观念与方法陈墨【期刊】江淮论坛1988-06-29

  扭曲、变态的三十年文学——从《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谈起陈墨【期刊】学术界1988-12-26

  直面人生的艺术探索——评中篇小说《烦脑的人生》、《风景》陈墨【期刊】湖北社会科学1988-05-30

  论刘依平陈墨【期刊】小说评论1988-06-29

  文学:在浮躁中徘徊陈墨【期刊】文学自由谈1988-10-27

  “新美学—历史批评”断想陈墨【期刊】文学自由谈1988-03-01

  失败的文本——评小说《三寸金莲》陈墨【期刊】文学自由谈1988-04-30

  《衰与荣》:困惑与浮躁的京都——兼论《京都》的主题拓展陈墨【期刊】当代作家评论1988-12-26

  历史与我们——《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对话会侧记陈墨;应雄【期刊】文学评论1988-04-30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论李向南陈墨【期刊】江淮论坛1989-10-28

  许辉小说的意味与视界陈墨【期刊】小说评论1989-05-01

  论人文意识的消长与文学形式的变迁——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思考陈墨【期刊】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7-02

  “史诗”与迷途陈墨【期刊】文学自由谈1989-08-29

  “洪峰”及“洪峰”过后——洪峰小说片论陈墨【期刊】文学自由谈1989-10-28

  一个未完成的超越——评王蒙的《活动变人形》陈墨【期刊】小说评论1989-08-29

  “困兽”的不同表达式——王刚中篇新作谈片陈墨【期刊】文学自由谈1989-12-27

  廖西岚中篇小说创作漫评陈墨【期刊】江淮论坛1990-08-15

  悲剧意识的朦胧与拓展——廖西岚小说艺术片论陈墨【期刊】小说评论1990-10-28

  《土船异人》人物素描陈墨【期刊】当代作家评论1990-05-01

  金庸的小说陈墨【期刊】文学自由谈1991-03-02

  梦魇过后是黄昏陈墨【报纸】中国邮政报2002-12-21

  香格里拉:从虚拟走向现实陈墨【报纸】中国邮政报2003/08/09

  倾诉如歌佳期如梦陈墨【报纸】新闻出版报2000-06-23

  文化散文:从诗学进入哲学陈墨【报纸】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10-21

  香格里拉:如何从虚拟走向现实陈墨【报纸】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08-01

  红楼怎样成为“魇”的?陈墨【报纸】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06-29

  他乡梦里赤子心陈墨【报纸】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02-20

  高黎贡山的“九歌”陈墨【报纸】人民日报2008-02-14

  欲望洪流中的“诺亚方舟”陈墨【报纸】文艺报2008-03-06

  郭广昌:寒夜出击陈墨【期刊】中关村2010-01-15

  1957年:白杨遭遇政治历史剧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10-06-01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系列张清访谈录陈墨;王家祥;常菲【期刊】当代电影2009-02-01

  “东亚之光”:何非光人生影事初探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09-02-01

  中国新首富王传福:“技术狂人”的汽车梦陈墨【期刊】中关村2009-11-15

  钟惦棐素描:宣传干部、文人和思想者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07-05-15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系列徐虹访谈录陈墨;檀秋文【期刊】当代电影2008-07-01

  觉者迷踪:孙师毅先生的人生与影事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08-10-01

  孙师毅生平大事年表陈墨【期刊】当代电影2008-10-01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系列张丽敏访谈录陈墨;许伟伟【期刊】当代电影2008-10-01

  杭湾潮涌征帆疾进——记慈溪博文文化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海波陈墨【期刊】经纪人2003-04-15

  38岁的王均瑶两手空空而去,王均瑶留下了什么?陈墨【期刊】河北企业2005-01-20

  王辉以“人文精神”赚钱陈墨【报纸】中国企业报2003/05/14

  唐德刚:历史与乡愁陈墨【报纸】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11-06

  

网络营销机构CEO:陈墨

  个人简介

  原名:邢念庆,1969年出生,祖籍河北,现居北京曾从事职业:建筑、摄影、IT

  现职务:陈墨网络营销机构创始人兼CEO2007年2月创办陈墨网络营销机构。陈墨网络营销机构截止2009年底,员工百人左右,年营业额3000万元。是国内最大的网络公关公司之一。

  网络身份

  1、天涯真我、天涯摄影开版版主

  2、sohu特邀摄影师、sohu论坛人像摄影、婚纱摄影等栏目版主

  3、新浪论坛真我风采版主

  4、mop摄影版版主

  网络事件炒作

  曾主持炒作了《12楼》、流氓燕、芙蓉姐姐、小天女(ayawawa)、二月丫头等众多网络红人,参与过容榕、卖身救母、丰R肥T等事件的幕后策划因策划多起网络事件,被台湾中天电视台、台湾东森电视台、美国华盛顿邮报、香港南华早报等海内外媒体作专题报道,其中上海新闻晨报、北京法制晚报、新京报、北京竞报、上海星期三周刊、上海外滩画报、天府早报等上百家报刊均作过关于陈墨的整版专题介绍。

  作为多起网络红人事件网络推手和网络策划人,曾被凤凰卫视许戈辉梦工厂、CCTV社会记录节目、时尚杂志、北京青年报等上千家国内报纸访谈。欲了解更多上述详细报道内容,可用GOOGLE搜索“陈墨+芙蓉姐姐”“陈墨+流氓燕”“陈墨+小天女”“陈墨+二月丫头”等关键字。

  关于摄影

  曾拍摄网络红人流氓燕、芙蓉姐姐、小天女、二月丫头、阿兰兰、张可可等众多网络热点人物;曾为华盛顿邮报、南华早报、南方人物、时尚杂志、爱人时尚等数百家知名报刊供稿摄影图片。陈墨为sohu网、天涯社区、mop,图片累计点击率最高的摄影师之一,在mop网的陈墨摄影作品单贴最高点击率曾达60万以上(为mop纯摄影贴最高访问量纪录),在天涯社区的陈墨摄影作品单贴最高点击率曾达30万以上(为天涯社区纯摄影贴最高点击量纪录),在sohu网的陈墨摄影作品单贴最高点击率曾达40万以上(创sohu纯摄影贴最高点击量纪录)。

  网友评价

  陈墨炒作的帖子发出后,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针锋相对的评价。有感兴趣的网友评价说,3万只是注册公司的资金,事实上陈墨的投入不仅仅是这3万,自身名气和人脉资源的整合也是一笔可观的成本。甚至有很多人试图联系陈墨,要加入他的创业计划。

  也有很多人对陈墨的计划不屑。“这张帖本身就是炒作,所有的炒作都是奔名和利去的!”网友汴梁牛二则对陈墨的“堕落”表示惋惜:“这个版上,很多人宣称自己将成为百万富翁,原因是自己有能力靠欺骗从每个中国人身上骗到一块钱。陈墨以前是我喜欢的一个版主,现在也公开宣称自己要由绅士变成妓女,真是令人遗憾。”

  

浙江宁波慈溪文人陈墨

  个人简介

  陈墨,1950年出生,慈溪庵东人。现任宁波海歌电器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戏剧家协会会员;慈溪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读书者协会(上林书社)副主席兼秘书长。著有《咸青草》、《敬畏厚土》、《边鼓和声》、《如数家珍》等文集;编有《梨风》、《博文轨迹》、《史林散叶》及《慈溪作家文丛·散文卷》等书籍。

  个人经历

  1966年6月26日,陈墨父亲因病去世,家境陷入困顿,他不得不告别读了半年初中的学校,跟着叔父去富阳山区学做篾匠;又因“文革”爆发,武斗殃及师傅家庭,使他学艺难成,只得回到老家。这时,母亲带着三个弟妹改嫁他人,剩下他与大弟弟相依为命,两兄弟顽强地下海纤涂涕(泥螺)、下河摸蛳螺;秋天捋残叶、冬天割枯草。实在无计可施的时候,只能在又冷又饿中读着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待世界末日的降临……

  他还记得,1969年6月18日,为了凑足名额,早就辍学的他也被拉去支边,来到了黑龙江。同去的人中有人嘲笑他衣着破旧,从小倔强的他反唇相讥:我的衣服即使破烂,也都是自己双手赚的,不像有些人,靠着父母的钱还自鸣得意!

  在萝北县名山大队管了一年多仓库,第二年,陈墨因病返回原籍。他清楚记得回到慈溪的那天,是1970年9月26日。

  社会影响

  在慈溪一帮文人圈中,人们习惯称陈墨为“墨兄”,一是因为他的岁数关系,二为表示对他的尊敬。陈墨少年失学,经历坎坷,45岁重握笔杆,以写作实绩成为省作协会员、慈溪市作协副主席,其昂扬的生命意志令人钦佩。圈中还有一句戏谑他的话,说他“在文学圈,象棋下得最好;在象棋界,文章写得最棒”。实际上,陈墨获得过慈溪市象棋比赛第一名,不要说文学圈,就是在专业棋手中,陈墨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而当2010年初春,记者推开陈墨办公室的玻璃门,那门上赫然印着“工会主席”四个字以及“心灵热线”等字样,原来陈墨现在的身份是慈溪市宁波海歌电器有限公司的工会主席,还专门解答员工的情感之疑、心灵之惑。如果翻开陈墨的生命履历,他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居然也有长达数十年的姻缘。

  不过,无论以何种身份示人,对于人情冷暖的丰富感受、对于艺术世界的深沉向往、对于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都透出陈墨骨子里那浓浓的文人气息。

金庸小说专家陈墨访谈

 

  《卧虎藏龙》尚未落下帷幕,《笑傲江湖》又杀了出来。神奇的中国功夫折服了西方,又回过头来接受本土观众的审视。刀光剑影跳跃在观众的视觉神经上,也跳跃在形形色色的媒体上。未必会有新一轮的武侠热兴起,但能够热一阵子已经很不错了。

  陈墨先生是金庸小说和武侠影视专家,著有金庸专论9部、新武侠小说研究3部以及《中国武侠电影论》,介绍和议论武侠影视,当是第一人选。《笑傲江湖》开播不久,记者专程赴京,采访了陈墨先生。

  ★最完美的类型片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你谈谈武侠小说进入影视的经过。

  陈墨(以下简称陈):武侠成为影视题材80年前就开始了,1928年,“明星公司”推出的《火烧红莲寺》成为早期武侠片的突出代表。这以后的四年当中,各个公司开始大规模制作武侠片,共生产了两百多部。可以说武侠电影是中国最早的、最成熟的类型片。从某种角度来说,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对世界电影贡献的最完美、最独特的电影类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政府开始干预,国难当头,娱乐不宜。而且当时武侠片中神怪的内容比较多,修道成仙之类的,家长的反对声音也比较大。此后,主流的电影评论直接把武侠电影划归封建迷信的范畴。一盆冷水后,从此没落。

  1949年后,武侠电影“衣钵南传”,武侠电影《黄飞鸿》成为香港电影的杰出代表。黄飞鸿已经拍了一百多部,现在还在拍,这绝对是世界电影的吉尼斯纪录。从粤语片到国语片,从黑白片到彩色片,不断演绎,黄飞鸿这个传奇越来越精彩。

  60年代末,张彻加入邵氏电影公司,开始了武侠新世纪。70年代,张彻将金庸的小说搬上银幕,拍了四五部。张彻之后是楚原,他和古龙合作拍武侠电影。

  70年代以后,电视在香港普及,武侠电视剧接着来了。电视剧和电影比,有它的弱势,场面、技术、精致程度都不能和电影比;但是很多武侠小说篇幅很长,电影在一个半小时内容量不足,电视剧可以做到充分展示。

  ★张彻.胡金铨.徐克

  胡金铨张彻徐克

  记:在这80年历史中,你认为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武侠片导演?他们最能被观众辨认的特征各是什么?

  陈:最早的导演当然是张石川了,20年代明星公司的老板,兼着编导,他的《火烧红莲寺》一出来,火得不得了,连拍18部,是当时电影界的奇迹。本来计划拍36部,“九一八”后,政府下了禁拍令,中断了。我们馆里现在收藏着仅余的十来分钟胶片,是镇馆之宝。

  武侠电影真正打出个人招牌的是张彻,他先在台湾拍了几年电影,第一部是《阿里山的姑娘》,那首著名的主题曲“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就是出自他的手笔。后来转至香港,主攻武侠片,从《蝴蝶飞》、《独臂刀》开始,拍红了一批男星。他有自己的“阳刚美学”,有一套自己的程式:主人公赤膊对打,盘肠大战,最后一般还得死掉;非常重视男人间的友谊。后面的英雄片、小子片都是发源于此,吴宇森跟他做了很多年副导演。西洋配乐、手提摄影机的运用,从他那儿就有了———不是王家卫的专利。张彻非常商业,一年经常拍五六部甚至七八部电影。他拍了一百多部影片,但你要找他的代表作,却不好说。

  张彻之前,长城公司的张鑫炎(《少林寺》的导演)根据梁羽生的小说拍了《云海玉弓缘》。也有人认为这是国语彩色武侠电影的新开端。

  记:许多电影人都很钦佩胡金铨和他的武侠片。

  胡金铨《大醉侠》海报/胡金铨《龙门客栈》(1967)海报/胡金铨《侠女》剧照

  陈:胡金铨也是在香港的邵氏公司起家的,他的代表作是《大醉侠》、《龙门客栈》、《侠女》,一部比一部好。他是第一个把武侠电影当作艺术电影来做的导演。他拍片子周期长、投资大,还爱做修改,这在香港导演中是少有的。当时来不了内地,经常为了一个景,能带着摄制组在韩国等个十天半月,而票房又不见得比张彻好。邵氏公司有点吃不消。后来,他去台湾发展,《侠女》、《空山灵雨》都是在台湾时拍的。他一生拍的武侠电影不多,就十来部。但是《侠女》是整个华人电影第一个得戛纳最高技术奖的,为武侠电影和整个华人电影争得光彩,创造了东方神话。《卧虎藏龙》的竹林大战就受到《侠女》的启发。胡的电影一是喜欢历史氛围复杂的环境,特别是明代的,二是喜欢东方的禅境,画面像中国的水墨画,三是想解决人的爱恨情仇的矛盾。他可以说是武侠电影的大宗师。

  70年代后是李小龙时代,当然,他主要是演员,他的电影结合了中西打斗,节奏更快,阳刚美学进一步张扬。80年代是成龙时代,那时香港人对娱乐性更加看重,由此而出现了功夫喜剧。袁和平通过《醉拳》、《蛇形刁手》让成龙的表演加入了比较重的喜剧成分。从他们开始由导演时代转向明星时代,是香港电影向商业化转变的标志。

  记:人们在挑剔《卧虎藏龙》的时候,往往拿徐克电影做对照。他称得上是武侠电影的另一个大侠吧。

  陈:70年代末,徐克在武侠电影中做技术实验,他觉得此前武侠电影中的技术手段和技术含量都非常有限,武侠空间和方式都受到极大的限制。1979年的《蝶变》是他的武侠处女作,也是武侠电影史上新的起点,它把古代的武侠神话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十多年之后,《笑傲江湖》、《东方不败》、《黄飞鸿》和《新龙门客栈》把武侠电影带到了令人眩目的高峰。

  ★《笑傲江湖》不可能灭了港台片

  记:最近《笑傲江湖》开播,负面评价潮水一般,不知你如何评价?

  陈:我全看完了,看的是碟。我的评价恐怕会和网络上的不一样,我觉得还是“可以看”。当然,我本来的期待值就不高。电视这种手段,资金时间都有限,效果肯定不如想象的好。我的结论是,它是尽可能接近原作的电视剧。当然,它不可能达到黄健中所说的“消灭港台电视剧”的功效。我认为能抗衡已经不错了。我想,还是有观众愿意每天看下去的。黄健中在电影创作中还是比较严肃的,有人文关怀。《笑傲江湖》不完全是武侠,有他可以发挥的地方。

  我认为现在不满的原因大致有三种,一种是专读武侠小说原著的人,他们总是对影视作品不满的,因为改编赶不上想象;第二种是看很多武侠电视剧,对节奏和趣味的要求已经被格式化了,两分钟一打,三分钟一个噱头,再来看这个慢悠悠的《笑傲江湖》,接受不了;第三种不满是因为失落,央视和剧组这帮老兄的热炒,吊高了大家的胃口,而实际上的水平又没有这么高,这种期待的下落是加速度的。热炒是要利息的。

  记: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都改编过《笑傲江湖》,它们各自精彩的地方是什么?

  陈:内地比较投入,比较忠实原作,气势较足,还有实景;香港在技术和节奏上有独到之处;台湾在叙事上比较紧凑。新加坡的没看过。要声明的是港台的版本我只看了不多的几集,这样比较也许不公平。

  记:《笑傲江湖》好像华人圈内有名气的导演都要拍它一拍,仅仅是因为作品本身的原因吗?

  陈:它像黄飞鸿一样,各种版本的作品已经在那里了,你一动就有人关注,有个借力的因素,具有可炒作性,这在商业操作中是很重要的优势。

  记:武侠片是不是在人们的价值体系内存在着一个提升过程?

  陈:应该说是,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一直到七八十年代,中国人主流观念认为拍武侠电影就是要教人打斗杀人,逍遥法外,武侠片始终得不到社会公允的对待。我们今天认为电影应该具有商业性和娱乐性,这个常识被认可的时间还不长。武侠片类型在中国内地消失了近30年,反而是西方在70年代把武术宗师的尊敬给了李小龙。

  中国功夫:银幕上的天下无敌

  ……西方拳击的重量级,根本没有东方人的份,但东方人的“中国功夫”、泰拳、日本的空手道、柔道、韩国的跆拳道,各具西方人不能有的特色、速度和技巧,且在西洋拳之上。比较起来中国武术的实战效用,不如空手道、跆拳和泰拳,李小龙的“中国功夫”扬威世界,其实是吸收了日、韩、泰拳术之长,加以变化运用。

  多年前我在邵氏拍武打片时,邵逸夫曾对我说:“为什么打起来总像跳舞?”事实确是如此。北派固然是接近舞台上的表演,传统戏曲中的昆曲、京剧和川戏等的武戏,皆可说是舞剧,颇多地方近似芭蕾和现代舞;即使南拳,武术的成分重过北派,然而用于实战,仍比不上跆拳、泰拳。故而李小龙原学春,已是南拳中最有实战效果的,还是需要吸收跆拳、泰拳、空手道的技法,才能使他的“中国功夫”有充分的实战效果。

  中国武术之缺少实战效果,自是大缺点,但也因此舞蹈感特强,动作优美有节奏,花巧悦目,特别适合舞台戏剧表演,也特别适于电影表现。

  中国功夫绝非打遍天下无敌手,那只是神话,但这种“花拳绣腿”却形成香港动作片的超越特色,在电影方面“天下无敌”。–香港武侠片鼻祖张彻(南方周末钟晓勇)

一个跨界文人的诞生

  陈墨,1950年出生,慈溪庵东人。现任宁波海歌电器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戏剧家协会会员;慈溪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读书者协会(上林书社)副主席兼秘书长。著有《咸青草》、《敬畏厚土》、《边鼓和声》、《如数家珍》等文集;编有《梨风》、《博文轨迹》、《史林散叶》及《慈溪作家文丛·散文卷》等书籍。

  在慈溪一帮文人圈中,人们习惯称陈墨为“墨兄”,一是因为他的岁数关系,二为表示对他的尊敬。陈墨少年失学,经历坎坷,45岁重握笔杆,以写作实绩成为省作协会员、慈溪市作协副主席,其昂扬的生命意志令人钦佩。圈中还有一句戏谑他的话,说他“在文学圈,象棋下得最好;在象棋界,文章写得最棒”。实际上,陈墨获得过慈溪市象棋比赛第一名,不要说文学圈,就是在专业棋手中,陈墨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而当2010年初春,记者推开陈墨办公室的玻璃门,那门上赫然印着“工会主席”四个字以及“心灵热线”等字样,原来陈墨现在的身份是慈溪市宁波海歌电器有限公司的工会主席,还专门解答员工的情感之疑、心灵之惑。如果翻开陈墨的生命履历,他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居然也有长达数十年的姻缘。

  不过,无论以何种身份示人,对于人情冷暖的丰富感受、对于艺术世界的深沉向往、对于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都透出陈墨骨子里那浓浓的文人气息。

  铭记岁月的刀痕

  与陈墨交谈,印象很深的就是他对人生重要时刻的记忆,都能具体到哪一天,甚至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走进慈溪”的举办日期,他都清晰记得是2006年11月26日。原来那天晚会主持人刘璐说的台词,主体部分就是陈墨撰写的。

  他还记得,1966年6月26日,父亲因病去世,家境陷入困顿,他不得不告别读了半年初中的学校,跟着叔父去富阳山区学做篾匠;又因“文革”爆发,武斗殃及师傅家庭,使他学艺难成,只得回到老家。这时,母亲带着三个弟妹改嫁他人,剩下他与大弟弟相依为命,两兄弟顽强地下海纤涂涕(泥螺)、下河摸蛳螺;秋天捋残叶、冬天割枯草。实在无计可施的时候,只能在又冷又饿中读着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待世界末日的降临……

  他还记得,1969年6月18日,为了凑足名额,早就辍学的他也被拉去支边,来到了黑龙江。同去的人中有人嘲笑他衣着破旧,从小倔强的他反唇相讥:我的衣服即使破烂,也都是自己双手赚的,不像有些人,靠着父母的钱还自鸣得意!

  在萝北县名山大队管了一年多仓库,第二年,陈墨因病返回原籍。他清楚记得回到慈溪的那天,是1970年9月26日。

  中年重拾作家梦

  对陈墨这个孤苦无依的年轻人来说,支边并不是一件坏事,起码不会再出现有了上顿没下顿的情况。对从小能说会道、又能写的陈墨来说,支边也提供了一个锻炼和展示才能的舞台。回到慈溪后,支边又使他多了一种资历,居然被他捧到了一个金饭碗:进入供销系统,没过几年当上了慈溪第二商业公司庵东、周巷区镇的主任、经理。

  但陈墨的丰富与复杂性在于,在经营管理商店、签协议、订合同的过程中,从小深埋在他心中的文艺的种子从未停止生长,有一段时间,他甚至迷恋上戏曲,为当地越剧团写了不少本子,还获了奖。

  不过,陈墨心中默默自励的起点,是13岁时写的人生第一篇作文《<倔强的红小鬼>读后感》,得到老师5分加加号的最高分,并向同学们宣读。1994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压在玻璃台板下面、感慨所在单位10年发展史的一首小诗,被慈溪日报副刊编辑陆军如看到,很快便在《慈溪日报》刊出,这是陈墨的文字第一次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而这一年,他已经45岁。

  像一名慢跑了几秒钟的短跑运动员,陈墨的爆发力令人吃惊,仅三四年时间,他就以优异的创作实绩被推选为慈溪市作协副秘书长,继而当选作协副主席。

  创新也是时尚魂

  “海边的盐碱地,艳丽、华贵、娇艳的植物是无法生存的,只有一种叫咸青草的,能在这恶劣的土质上顽强生长,坚韧不倔。”出生杭州湾畔盐碱地的陈墨,将他数年笔耕的第一本散文集取名为《咸青草》;2007年,又有一本更为厚重的文集《敬畏厚土》问世。

  写文章与下象棋一样,都讲究谋篇布局,而要致胜,则都必须出奇招,有新意。陈墨获得慈溪市象棋比赛冠军的那次,就是在与对手棋鼓相当之际,他突然不按棋书上的常理出牌,从而打乱了对方的阵脚,最终锁定胜局。陈墨颇引以为豪的还有《慈溪日报》复刊10周年和15周年纪念分别举办的两次征文比赛,他都拿了最高奖。

  这两篇文章在所有来稿中确实别具一格,分别从朋友家屋檐下一个燕窝的变迁和为了自己睡得安稳,把窗帘越加越厚的细节入手,含蓄地反映了朋友居住条件的改善和自己住所周围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折射了时代的大变化与大发展。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关切,使陈墨连续三界当选慈溪市政协委员。

  听说我是时尚周报的记者,陈墨脱口而出:“创新也是时尚的灵魂,从流行穿长裙到现在的短裙,甚至迷你裙,今天的时尚总是在过去的流行时尚元素上推陈出新、变化而来。”难怪与陈墨交谈,常常有年轻的文友感叹:别看陈老师年纪这么大,但他的思想总是比我们先进。

  如今,在海歌电器公司,陈墨就像员工们的精神“教父”,每周一早上,在10分钟的“陈老师时间”里,每期一个新的主题,以生动、幽默、形象的语言,为台下800多名员工演讲企业文化、企业精神。陈墨,在他花甲之年,仍以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为他所衷爱的事业殚精竭虑。

自爆网络营销行业内幕

  我今年41岁了。我小时候穿的鞋不是买来的,都是我妈妈给纳的鞋底。现在大家很少自己家做鞋了,都去商场选鞋。网络公关也是一样的,也经历了这样一个从原始到专业的过程。

  我最初做网络公关的时候,没有公司,没有招标,也没有投标,甚至那个时候都不需要方案,靠嘴“喷”。你用嘴把人家打动了,人家就掏钱了,就给你活了。

  我印象非常深,在我接“喜临门”床垫案例的时候,当时是靠什么打动甲方的?就靠一页A4纸。我在纸上大概写了不到一千字。具体内容我记得不太清了,但我能肯定的是,关于创意的东西可能大概三行字,关于价格写一行字,关于付款方式又是七八行字,就这样签单了。这种模式放到今天肯定是不行的,肯定是落伍了。

  网络公关传播的作用很大。微软操作系统VISTA上市,没有看到任何网络广告,微软只投专题,新浪投一个,搜狐投一个,网易投一个。据我所知,记得VISTA上市的时候,仅仅一个月内投的网络公关费就是四百万。没有广告,但这些专题至少让多数网民知道微软有新操作系统上市了,这就是传统的网络公关服务。

  我们在做服务的时候发现,一个新产品出来,一部笔记本也好,一部电视机也好,单纯一两篇测评文章没有什么能量。但当它经过海量的传播后,你再去调查时会发现,此时的宣传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我们调查得知,用户知道长虹等离子电视信息的途径,不是从传播的渠道,就是从网络公关传播得来的。

  对我们来说,接一张营销的单子,最后这个案子的效果究竟如何,有时只凭客户单方面说。我在与美的合作的时候,签署的合约是一个月42万元人民币,其中40万元的费用是基于我们计算评估的成本,还有两万元是客户在评估的时候给的。如果最后的评价好,两万块钱给我们,觉得不好,就拿不到这笔钱。

  2007年,我们公司第一次服务淘宝,合同是18万+5万。18万是基本费用,5万是淘宝给你打分用的。根据最后打分,淘宝可以给你1万,也可以给你5万。这种模式有点像“霸王条款”,但你没有办法,谁让你接这个客户呢。尤其是在甲方品牌比较强势的时候,会采用这种模式。像搜狐很牛,它非要附加你这个霸王条款,我不想接受也得接受。

  在我们网络营销领域,也存在着第三方评估模式。新浪也好,搜狐也好,或者是好耶出具一个第三方评估报告。阿里巴巴每半年请机构调查自己“被网络营销”的成果。调查下你是否达到这个指标,达到我给你多少钱,达不到又是多少钱。这种第三方评估模式用的人很少,一百个客户只有一个客户选用。因为评估费用太高,有时候评价费用甚至高于传播费用。比如请尼尔森,你给他两三万他不做,动辄就是10万、20万或30万,这些费用我直接拿来做传播多好。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第三方评估市场是一个空白,目前很少有专门的第三方能够提供合适、低廉、真正的评估解决方案。

  在客户与网络营销公司接触过程中,公开招标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网络营销行业存在相当多的流氓公司,我投了标,你不给我中标,我就发文章抨击你。很多时候,网络公司公开招标,如果招50家来谈,可能10家是守法的,有40家不守法的,你就会多了40家仇人,就会有40家公司发你负面的可能。我这里不点名,但是我知道这个行业有很多公司报复过招标方。

  还有一种做法是邀标。客户定向邀请几家网络营销公司来谈,这几家相对来讲做得规模比较大,口碑比较好,客户主动去邀请他们来投标。这种模式我觉得比公开招标要好一些。但千万不要在危机公关的时候采用邀标的方式,因为这必然会导致危机公关的价码直线上升。

  大品牌企业会有一种特殊的做法:入围资格考试,像考公务员一样。腾讯就这样尝试过——我招标,但是我考的内容并不是我真正要做的。比如,腾讯说模拟做一个旗下拍拍网的促销活动,就这个促销活动请各网络营销公司提一个网络传播方案,然后就比这个案例,既看报价,又看传播方案。如果你经过考验后把这个案子拿下来,才会发现腾讯真正要传播的东西跟考试题目八竿子打不着。

  这种模式有相当的好处,腾讯既考量网络营销公司的实力,也不会泄露公司传播的产品和策略方向。我记得包括中兴和东风汽车也这样做过。

  但这也并不是百试百灵。很多公关公司面对这种情况时,在应标考试时派公司最好、最强的人去做。等他们入围了,又派另一帮人去做。于是,客户考试时感觉满意的根本不是最后过来做执行的这个团队。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