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诸葛亮传》(17)| 诸葛亮出屯汉中之谜

发布日期:2020-12-06 10:51:07

《诸葛亮传》(17)| 诸葛亮出屯汉中之谜

由于《出师表》的巨大感染力,特别是其篇名之中又使用了“出师”一词,所以很容易引起后世读者的误解,以为诸葛亮呈上表章之日,就是他出动大军“远离”后主奔赴前线之时。事实上,诸葛亮此时还不能立刻启程上路,因为接下来他还有一道必不可少的正式程序要走。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臣僚向君王提出的任何请求,都应当得到君王的正式批准,这是正常的政治规矩,也是严格的法定程序。特别是像统领大军出征这样的重大行动,更是必须得到君王的正式授权,否则就有“僭越”之嫌。《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就是说,主持祭祀和批准战争,乃君主享有的两项核心权力。这是儒家的正统思想理念,诸葛亮是非常崇尚儒家的人,也是严格奉行法治的人所以更不会在倾国出征的重大问题上不按正常的政治规矩和法定程序来办事。

很快,在当年的三月间,后主刘禅的正式授权,通过一封诏书下达了。纵观后主刘禅的这封书,其写作的笔法,可以说是后世官方文件“形势+任务”这一写作模式的老祖宗:首先说形势,算是务虚,从过去说到现在,从国际说到国内;然后说任务,算是务实,一二三四五,项项列清楚。其实,整篇诏书中最为关键的文句,还在于务实部分中的这一段:

诸葛丞相弘患壮,忘身忧国,先帝托以天下,以助朕躬。今投之以旄铖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杂行天罚。除患宁乱,克服旧都,在此行也!

意思是说,诸葛丞相您刚强坚毅,忠诚壮烈,忘我无私,忧心国家,所以先皇把天下大事托付给您,让您辅佐朕。现今朕正式授予您指挥全国军队的重任,交给您独自全权处理军机要务的权力,统领步兵、骑兵二十万人马,指挥浩浩荡荡的大军,对曹魏实行上天决定的严厉处罚。清除祸患平定动乱,光复汉家王朝的故都洛阳,就将在您这一次行动中实现了!

后主诏书下达,得到正式授权,完成法定的一切程序,诸葛丞相这オ雄心勃勃挥师北上,开始实施他北伐曹魏、兴复汉室的宏伟计划。

必须指出,他所出动的军队数量,刘禅诏书当中说是有“二十万众”,然而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多。就是《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中所说的“十+万之众”,也同样有所夸张。前面说过,蜀汉投降灭亡之时,在册的全部将士,总共也オ十万二千人。也就是说,十万军队,是蜀汉能够动员起来的所有兵力。考虑到后方还必须留有足够的兵力镇守,而蜀汉后方的地域又不小,所以大体估计,诸葛亮此番投人北伐一线的实际兵力,加上从事后勤运输的二线人员,也就七八万人。

诸葛亮实施北伐战略计划的第一步,是要在益州的北端,也就是与曹魏接壤的汉中郡一带,建立起北伐前线的军事大本营。

说起诸葛亮进驻汉中,后世往往会把当时的汉中郡与现今的陕西省汉中市混为一谈,以为都是指同一座城池,然而历史上真实的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

要知道,当时的汉中,乃一个大地区的名字,属于一个郡级行政区。据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五》记载,东汉后期,汉中郡的在册人口接近二十七万,下辖九个县:南郑、成固、西城、褒中、两阳、安阳、锡县、上庸、房陵。郡府所在的县当时叫作南郑县,而南郑县的县城,才是现今陕西省汉中市这座城市的前身。

那么诸葛亮将大本营设在沔阳县的阳平、石马,而不是设在汉中郡郡府南郑县城之中,这又有什么样的玄机呢?

先说为何选在沔阳县。

第一层玄机,是出于军事上的周密考量。

据笔者多次的现场考察,这沔阳县的军事地理形势,既非常独特,又非常险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从位置上来看,它正好位于汉中平原西端的人口,堪称是汉中郡的西大门。

其次,从地形上来看,此处乃“两山夹一水”的天险。沔水自西向东奔流而来,到达这里时,正好有两岸的高山隔水对峙:北岸的山峦,现今作走马岭;南岸的山密,就是著名的定军山。如果在此居高临下,凭险据守,这座汉中郡的西大门就有万夫莫开之势。

再次,从交通上来看,这里不仅有沔水贯通东西,而且北岸走马岭之下还有与水道平行的陆上大路。由此向西出沔阳之后,正北方向沿着陈仓故道可以通往关中平原;西北方向沿着陇东南的大路,可以到达祁山、街亭一带;正南方向沿着金牛道,翻越大巴山脉,则能通往蜀汉的政治中心成都。因此,沔阳还是控驭水陆交通的枢组之地。在此设大本营的话,向前可以有多个通道进攻曹魏,向后又能够与大后方成都保持通畅的联络堪称攻守皆宜的好地方。

最后,还有非常关键但又往往被后世忽略了的一点,这就是当时的两阳县境内还盛产一种在军事上必不可少的重要金属矿产——铁矿。制造军事上所需的各种兵器、装备、器具等,都要使用大量的铁。可以说,如果手中没有铁,那就根本打不了仗,更不用说大规模的战争了。蜀汉的大后方,特别是南中地区,倒并不缺乏铁矿,然而无论是作为原材料的铁矿石,还是作为成品的铁器都极其沉重,从大后方运到汉中前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说,还会耗费大量时间贻误战机。但是,把大本营设在沔阳就好了,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至于诸葛亮本人所在的中军大营,其具体位置又在何处呢?

根据《水经注》的记载,在沔水北岸,从西向东,除了阳平、石马两大片城堡,在石马的东边不远处,还有一片特殊的营垒,名叫“武侯垒”,这应当就是当时诸葛亮的中军大营、蜀汉全军主帅指挥中枢的所在。其具体位置,大体在现今勉县的城区一带,与汉水南岸的定军山遥遥相望。

诸葛亮为何在此处建立他的中军大营呢?除了有依靠西边阳平、石马两处军事要塞有效掩护的意图,还有一层极为重要的玄机。

原来,武侯垒东侧的沔水两岸,都是开阔的地带,非常适宜于大部队在此进行实战性的大练兵。现今位于此处的勉县黄沙镇,还有相传是诸葛亮在此打造木牛流马的遗址留存,供来往的人们抒发思古之幽情。

诸葛亮要在这片天然的优质练兵场运用他潜心研究出来的一套独特阵法,将蜀汉军队打造成克敌制胜的劲旅。这套独特而有效的阵法,就是众所周知的“八阵图”。

诸葛亮北伐中原,是与强敌曹魏对垒决战。魏军自曹操以来,就以讨伐辽东收编来的乌桓骑兵军团作为全军的中坚力量,横行中原,所向无敌,号称“天下名骑”。而北伐蜀军的主体是步兵,骑兵数量本来就不多,加之秦岭的险峻又限制了蜀军騎兵的轻易北上。因此,诸葛亮率大军旦越过秦岭进入关中,就必须尽快解决如何有效抵御曹魏骑兵对自己的步兵发起强劲冲击的难题。他的解决办法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精心设计连弩等远距离杀伤性武器,尽量提高其远距离的杀伤力。这样在敌军骑兵尚未接近自己的时候,即可造成其大量的伤亡。这些伤亡的人员、马匹,又会对后续的敌军骑兵队伍形成严重的阻塞。

二是在防御的战术上采取多种有效的办法,抵消敌军骑兵的强劲冲击力。现今在勉县定军山一带出土的四刺扎马钉,可以有效刺伤敌军骑兵的马掌。这种构思巧妙的利器,由四支尖锐的铜刺构成,随意抛在地上,总会有三支铜刺在下面形成稳固的三角支撑,而一支铜刺则向上,可以深深刺入敌军骑兵战马的脚掌之中,使得对方战马严重受伤而倒地,马背上的骑兵也会摔下马来遭受伤害。

三是在作战的阵法方面借鉴古代的车战之法以及早已有之的“八阵”阵法,将平时用来运送粮食、物资的车辆队伍,特别是专门制作的重载车辆“木牛”,加以创新性的设计改进,使之在突然遭遇敌方的骑兵时,能够为自己的步兵队伍迅速提供有效的防护和阻击,于是便产生了著名的“八阵图”。

这一阵形的具体构成,是按照以下的程序进行操作的。

每八辆车组成一个战斗单位,所有车辆的同一个侧面都安装一大块可以进行快速旋转的厚实盖板。

其二,在正常的情况下,盖板处于水平的位置,刚好用来盖住整个车厢,防止车厢内装载的粮食和物资在车辆行进的过程中掉下车来。

其三,一旦遭遇敌方骑兵,八辆车就立即停止前进,并且按照平时练的方法,迅速组成一个首尾衔接、类似于八卦形状的环状阵形。

其四,全部车辆都将装有盖板的一侧朝外,同时将盖板旋转升起,直到与地面垂直,这样一来,垂直的盖板就与下面的车厢侧板叠加形成一道环形木板防护墙。

其五,此时冲上前来的敌方战马,完全无法腾越这道高高的厚实的防护木墙,而自己的士兵却可以凭借防护木墙的掩护使用远距离的杀伤武器,比如一次性能够发射十支利箭的连弩,或者木柄很长的长矛和大戟,对敌方不同距离的骑兵进行有效的攻击。

总之,通过以上快速而简便的操作,就能把蜀军以步兵为主的军团,变成一种原始状态的装甲兵团。

坚固性的防御装甲、移动性的载运车辆、远距离的杀伤武器,这三者是现代装甲兵团的三大基本组成要素。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将这三大要素如此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而且使之具有防御和杀伤两种功能,在当时的科技和生产条件之下都能够达到超一流的水准,诸葛亮堪称出类拔萃的发明家。

此外,还要特别说一说诸葛亮发明的十矢连弩。十矢连弩是当时蜀军威力非常强大的战斗利器,好比是当今的多弹头导弹。《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记载:

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所谓“元戎”者,即弓弩中最厉害之意。这种强警的最大特色,是能够一次性发射十支锋利的铁箭,即所谓的“一弩十矢俱发”,大大提升了远距离的杀伤力。这种强弩的实物,1964年曾在成都市附近出土。据沈仲常先生《蜀汉铜弩机》一文的详细介绍,该弩机出土于成都西郊的郭都区,上有蜀汉“景耀四年二月卅日”的铭文,铭文还说弩机的开弓拉力达到“十石”,约合现今的二百五十公斤以上。据谭良啸先生等学者的研究,汉代常用的强弩,拉力一般不超过“六石”,射程亦可达二百六十米。诸葛亮发明的这种“元戎”强弩,开弓拉力提升了将近一倍,其射程必在四百米之外,而且是十矢齐发,其威力之大,足以令敌人心惊胆战。曹魏名将张郃就是死在这种连弩的利箭之下。

至此,诸葛亮所指挥的蜀汉大军,在沔阳驻屯的全景鸟瞰图,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首先,全军大营由阳平城堡、石马城堡、武侯营垒、练兵场地四部分组成,自西向东,沿着沔水北岸,呈一字长蛇之势分布,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

其次,发挥扼守大门、控制交通、防御外敌、侦察敌情等功能者,主要是西面的阳平城堡和石马城堡。两者一前一后,一高一低,相互密切配合。而位于后面的武侯营垒,在前两者的严密护卫之下,则充分发挥其指挥中枢的功能。最后的八阵图练兵场地,也起着护卫指挥中枢后背的作用。从上面的揭秘中可以看到,单单是大本营选址这一件事,诸葛亮的思考是何等周密,用心是何等深细!后世曾经评价他做事的风格是“诸葛一生唯谨慎”,此言不虚也。

诸葛亮在汉中完成一系列战前准备之后,充满信心,开始进攻曹魏,以图实现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大政治目标。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一场大悲剧一一他不仅没能够实现既定的目标,而且还病死在前线,再也没有回到成都。而武侯垒对岸的定军山,竟然变成了他的长眠之地。这正是:

军机政务千钓重,丞相辛劳空运筹。(来源|《诸葛亮传》 作者|方北辰 天地出版社|出版)

《诸葛亮传》(17)| 诸葛亮出屯汉中之谜

温馨提示:《读者报》头条号每天对《诸葛亮传》进行连载,敬请持续关注。

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读者报》封面欣赏:

《诸葛亮传》(17)| 诸葛亮出屯汉中之谜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