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诗大全| 教学资源| 作文| 扒知识| 扒知识繁体

斯宾格勒 简历 – 名人简历

发布日期:2020-11-18 13:00:23

斯宾格勒

斯宾格勒,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这个名字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斯宾格勒与汉语世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那部振聋发聩之作《西方的没落》曾经让汉语世界的几代知识分子几度兴奋,又几度沮丧。在履历上,斯宾格勒比前面的几位都要简单明了。1880年出生于一个邮政官员的家庭,先后曾就读于哈雷、慕尼黑、柏林等大学,最后以赫拉克利特为博士论题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先是在中学任教,后专事学术研究和私人写作。主要著作除了前面提到的《西方的没落》之外,还有《普鲁士的精神与社会主义》、《人与技术》等。

简介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历史形态学的开创人。求学于德国哈雷大学、柏林大学等,取得博士学位。1912年,在幽暗的小屋里,就着昏暗摇曳的灯光,斯宾格勒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状态下开始了他宏大的写作计划。1918年,《西方的没落》带着一战的创伤与反省出现在德国的书店里,虽然有学者用“骇人听闻”来形容书中的某种论述,但依然没有影响它在世界范围的轰动。有意思的是,中国知识界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拒绝的姿态,他们浓重的疑虑显然占了上风,比如张君劢,他更多地从这本书可能给国人带来的负面作用考虑,建议以不译为好,这使《西方的没落》在中国书界一波三折:该书长时期里没有一部完整的中译本问世。1963年,商务印书馆只翻译出版了该书的第二卷,1986年,台湾远流公司出版了它的缩译本,由此可见今天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全译本的不同寻常的意义。   曾经,《西方的没落》在欧洲大地的强烈震动让斯宾格勒深感困惑。面对斥之者的“历史的占卜术”、“恶的预言书”之类的评论,斯宾格勒以决裂的姿态来回应,在1922年的修订版前言里,斯宾格勒写道:“对于那些只会搬弄定义而不知道命运为何物的人而言,我的书不是为他们而写的”。

个人著作

  (1880———1936)是德国著名的历史家和历史哲学家,他生于德国哈茨山巴的布兰肯堡,曾就读于哈雷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柏林大学。青年时代除了研究历史和艺术之外,他还对数学和博物学有浓厚的兴趣,所有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奇特的风格。1904年在哈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后斯宾格勒成为一名中学教师。一次大战爆发时,他因健康原因未被征召入伍。战争期间,他隐居在慕尼黑的一所贫民窟里,在烛光下完成了《西方的没落》。此书的出版给斯宾格勒带来巨大声誉,许多大学以正式、非正式的方式邀请他执掌教席,他一概拒绝。此后他一直过着一种近乎隐居的生活,以历史研究和政论写作自适。1936年5月8日凌晨,斯宾格勒死于心脏病,他的妹妹们将其埋葬,未举行任何吊唁形式。斯宾格勒一生写下大量著作,其中重要的有:《普鲁士人民和社会主义》、《悲观主义》、《德国青年的政治义务》、《德国的重建》、《人和技术》等。

著作精神

  表面上看,斯宾格勒是一个书斋型的学者,足不出户,没有明确的政治关怀和具体的政治立场。其实不然,从某种意义上看,斯宾格勒可能是青年保守派当中最具有政治倾向性的一个。他的政治观点与其说是反映在《西方的没落》里,不如说是集中体现在《普鲁士的精神与社会主义》中,因为前者只是一部历史哲学著作,政治观念是相当潜在的,而后者则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不但政治概念十分鲜明,政治立场也颇为显著。斯宾格勒在《普鲁士的精神与社会主义》中分别从本体论和比较政治学的角度,阐明了对于“社会主义”以及德国文化意识形态的理解。就本体论来看,他认为,所谓社会主义,就是“一种超越所有阶级利益的伟大政治经济制度在人生中实现的意志”。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概念相比较而言,斯宾格勒的社会主义概念具有人性化和内向化特征。   因此,他批判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不是地地道道的德国式的范畴,而是带有明显的英国唯物主义色彩的范畴。斯宾格勒所说的“德国式”,就是“普鲁士式”,他的目的是要把社会主义与普鲁士精神结合起来,以便为德国的国家主义意识形态找到法理上的依据。从比较政治学角度来说,斯宾格勒把德国式的政治观念与英国式的政治观念对照起来,认为前者偏向共同体,主张社会主义,后者则着重于个体的独立,拥护个体主义。所谓资本主义、自由主义、议会多党制等概念不过是英国的一套把戏,根本就不适用于德国。在斯宾格勒看来,德国需要的是带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权威主义和国家主义。于是,在斯宾格勒那里,社会主义不仅与普鲁士精神是息息相通的,而且与民族主义(乃至种族主义)、个体主义、国家主义、极权主义等也是完全可以共约的。

影响

     对中国文化影响的背景   1912年,在幽暗的小屋里,就着昏暗摇曳的灯光,斯宾格勒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状态下开始了他宏大的写作计划。1918年,《西方的没落》带着一战的创伤与反省出现在德国的书店里,虽然有学者用“骇人听闻”来形容书中的某种论述,但依然没有影响它在世界范围的轰动。有意思的是,中国知识界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拒绝的姿态,他们浓重的疑虑显然占了上风,比如张君劢,他更多地从这本书可能给国人带来的负面作用考虑,建议以不译为好,这使《西方的没落》在中国书界一波三折:该书长时期里没有一部完整的中译本问世。1963年,商务印书馆只翻译出版了该书的第二卷,1986年,台湾远流公司出版了它的缩译本,由此可见今天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全译本的不同寻常的意义。   曾经,《西方的没落》在欧洲大地的强烈震动让斯宾格勒深感困惑。面对斥之者的“历史的占卜术”、“恶的预言书”之类的评论,斯宾格勒以决裂的姿态来回应,在1922年的修订版前言里,斯宾格勒写道:“对于那些只会搬弄定义而不知道命运为何物的人而言,我的书不是为他们而写的”。

相关研究文献

  1.周爱萍斯宾格勒的贡献与失误——重读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李长林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斯宾格勒“文化形态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2期   3.赵静蓉从怀旧感看斯宾格勒的文化观《学术研究》2006年第4期   4.葛海滨斯宾格勒与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学观之异同《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5.李长林斯宾格勒“文化形态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史研究》2004年第6期   6.程群斯宾格勒与汤因比文化形态学说异同论《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7.郭世钦斯宾格勒与汤因比之比较研究《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8.吴波斯宾格勒文化与文明观论《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9.胡继华斯宾格勒、汤因比、亨庭顿合论《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10.刘莘历史与时间:斯宾格勒的观念《晋阳学刊》1995年第2期   11.刘莘传统与反思:斯宾格勒的时间观念《重庆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   12.禾子斯宾格勒的历史悲观主义与我们时代的悲剧《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13.刘莘泛自然主义与历史神学──斯宾格勒与汤因比历史观念之比较《社会科学家》1994年第1期   14.邵鹏从斯宾格勒到汤因比——思辨历史哲学的终结《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